北方端午的避毒与游赏 在北方主要集中在避毒与游赏上,明代北京从五月初一开始,至初五日,家家打扮小闺女,给她们戴上石榴花。出嫁女也各自要回娘家。这天称为“女儿节”。宫廷中自五月初一至十三止,宫眷内城穿五毒艾虎补子蟒衣,门两旁安菖蒲、艾盆,门上悬挂吊屏,上画天师或仙子仙女执剑降五毒故事。初五日午时,饮朱砂、雄黄、菖蒲酒,吃粽子,吃加蒜过水面。赏石榴花,佩艾叶,合诸药,画治病符。这是宫中的端午。(刘若愚《酌中志》卷之二十)民间端午日,京城人在午时前群入天坛,午后方出,名为“避毒”。除了这种空间的躲避外,人们更多的是积极地防护,饮菖蒲酒,以艾插门,用雄黄涂耳鼻,名为“避虫毒”;家家悬挂五雷符,小儿用五色线作成端午索,系在手腕上;男子戴艾叶,妇女头上簪五毒灵符,五毒符是用纸画制作的蜈蚣、蛇、蝎、虎、蟾等。北京人吃粽子,无竞渡但竞游耍,男南耍金鱼池,西耍高粱桥,东耍松林,北耍满井。妇女亦出外游耍,据说比南京雨花台更盛。(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之二) 清代北京称五月为恶五月,五月不迁居,不糊窗棂,用艾叶贴窗户,谓之“解厄”。五月人们一般不剃头,恐妨碍舅氏。(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每届端阳之前,人们要互相馈送粽子、樱桃、桑葚、荸荠、桃、杏、五毒饼、玫瑰饼等。五毒饼又叫五毒饽饽,是在糕饼上塑有蝎、蛇、蛤蟆、蜈蚣、蝎虎等形象,这种糕饼是馈送亲友的上品。市肆中出售天师符,“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祟恶”。妇女用绫罗制成小虎、粽子、葫芦、樱桃、桑葚之类,穿以彩线,悬挂在钗头,或系在小儿辫背间。门口倒贴用彩纸制成的各式各样的小葫芦,以泄毒气。(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初五日将小葫芦等物扔到街巷之中,称为“扔灾”。端午日,在小儿额头上要用雄黄画一个王字。五月初一、端阳日,大家都不汲水,此前每家都在缸钵中存满水,说是避井毒。 北方乡村端午节俗大体与北京同,只是乡村端午节俗中更强调家族关系,新嫁女在端午前,要回娘家,称为“躲端午”。(光绪《滦州志》)姻亲间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未婚的男方要送女方节礼,新婚的母家要以粽饼从丰馈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