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元代汉族婚姻习俗(一)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华夏2009 佚名 参加讨论
  在元代,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分布也广泛,因而汉族的婚姻习俗在元代婚姻习俗占很重要的地位,并且对周围各民族有深刻的影响。元代汉族婚姻礼俗基本上沿袭了原有传统,也有一些前代所没有的变化。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简单介绍他们婚姻礼俗。 
    1.婚姻礼制 
    元代汉人婚姻礼制是在至元八年(1271年)基本上确定下来的,这年九月尚书省礼部呈准施行的婚姻礼制是依据“汉儿人旧来体例”,参照朱熹《家礼·婚礼》,酌古准今拟订的 。其内容包括议婚、纳采、纳币、亲迎、妇见舅姑、庙见、婿见妇之父母等凡七条。 
    朱熹作《家礼》,为简便计,将汉族传统“六礼”(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中的“问名”、“纳吉”舍去,又并“纳征”、“请期”为一礼,所以朱熹《家礼·婚礼》只存“六礼”中的“纳采”、“纳征”、“亲迎”三礼。元《至元婚礼》中部分保存了《家礼·婚礼》的内容,其他则来自“汉儿人旧来体例”。可见元代婚姻礼制是有自身特色。元《至元婚礼》具体内容如下: 
    议婚,身及主婚者、无期以上丧,乃可成婚。但一定要事先使其媒人往来通言,得到女方同意,然后才能行纳彩礼。其他诸类议婚者,也依此例而行。 
    纳彩,亦称下定。男方家主把送往女方的礼品都书于纸,早起,奉此书以告祠堂。若无祠堂,或画影,或写立位牌,亦可。然后以子弟为使者,至女方家行纳彩。女方家主见使者,并奉书以告祠堂。女方家出书以写男方礼品,表示接受,并以礼相待使者。使者复还,男方家主又以告祠堂。纳彩时,主人亲往也可。 
    纳市,元代称“下财礼”,即男方向女方家送聘礼。经此仪礼,婚约完全成立。纳币礼中也有写财礼单、告祠堂、派使者等程序,皆与纳彩同。其它程序有:“已定筵会,以男为主,会请女氏诸亲为客,先入坐。男家至门外,陈例币物等,令媒氏通报,女氏主人出门迎接。相揖,俟女氏先入,男家以次随币而入,举酒,谓纳币,饮酒,受币讫,女氏主人回礼,婚家饮酒。”接着主人以常礼待宾客。最后婿与女见面,“并去世俗出羞之币”。  
    亲迎。男女双方提前选择一天,女方派人到男家铺设婚室。婚礼这一天,天一亮,婿家在婚室中央设灵位,女方家设位于室外。新婿盛装,主人又告祠堂,使子行醮礼,并派子迎亲。“婿出,乘马至女家。俟婿次女家,主人告于祠堂,遂醮其女而命之。主人出迎,婿入奠雁,姆奉女出登车,婿乘马先行。妇车至其家,导妇以入,婿妇交拜,就坐饮宴。毕,婿出,复入,脱服,烛出,主人礼赞。”登车乘马、设次奠雁之礼,贫穷之家不能办者,从其所便。 
    妇见舅姑。第二天清晨,新妇拜见舅姑,接着拜见诸尊长,如果新妇是冢妇 (嫡长子的妻子),给舅姑馈赠一些礼物,舅姑作宴款待,作为回礼。 
    庙见。第三天,新人到祠堂,即到宗庙参拜祖先。 
    婿见妇父母。次日,婿前往妇家,拜见妇之父母,次拜见妇诸亲戚。妇家以礼待婿如常礼。 
    元廷又在至元八年(1271年)二月,对“民间婚姻聘财等事”作出规定,“仰遍行诸路,照会一体施行”。聘礼包括表里、头面,即衣物、首饰等诸物在内,并以宝钞为财,以财畜折充等,不拘此例。 
    品官:一品、二品,五百贯。三品、四百贯。四品、五品,三百贯。六品、七品,二百贯。八品、九品,一百二十贯。 
    庶人:上户,一百贯。中户,五十贯。下户,三十贯。 
    结婚宴会高下等第,以男方主。品官:不过四味。庶人:上户、中户,不过三味,下户,不过二味。 
    婚约已定,但若女年十五,而无故五年不成婚,或夫逃亡五年不还,并听离,而且不退还聘财。 
    大德八年 (1304年)元廷根据“近年聘财无法,奢靡日增,至有倾资破产,不能成礼,甚则争讼不已,以致嫁娶失时”等情况 ,命中书省定立民间聘财等第。施行该等第的原则为“以男家为主,愿减者听,亲礼宴会,务从省约。”  
    上户:金一两,银五两,彩段六表里,杂用绢四十匹。 
    中户:金五钱,银四两,彩段四表里,杂用绢三十匹。 
    下户:银三两,彩段二表里,杂用绢十五匹。 
    本规定只适用于民间,所以重申“蒙古色目人各依本俗。及品官另行定夺”。 
    至元八年 (1271年)七月元廷根据“民间招召养老、出舍女婿,财钱为无定例,往往多余索要”等情况,另定等第:养老女婿,已定嫁娶聘财等第减半。出舍年限女婿,已定嫁娶聘财等第,三分中不过二分。由于这些婚姻,男方去女家劳动当差,瞻养老人,以此支付了女子部分身价,从而用另一种方式完成了财物和女子议价交换的过程。 
    元代汉族婚姻礼制与前代明显不同的是婚约既定,须立婚书。至元六年(1269年)十二月,中书户部称:“人伦之道,婚姻为大。据各处见行婚礼,事体不一,有立婚书文约者,亦有不立婚书止凭媒约为婚者。已定之后,少有相违,为无婚书,故违元议,妄行增减财钱,或养老出舍、争差年限,诉讼到官。其间媒证人等徇情偏向,止凭在口词因,以致争讼不绝,深为不便。省部议得:今后但为婚姻,须立婚书,明白该写元议聘财,若招召女婿,指定养老或出舍年限,其主婚保亲媒的人等画字依理成亲,庶免争讼。”元廷此举,不能不说是中国婚姻史上的一次大革新或创新。 
    元廷还对汉族一夫多妻有明文规定要禁止。至元八年(1271年)二月,中书省规定:“有妻更娶妻者,虽会赦,犹离之。……蒙古人不在此限。”规定又称:以至元八年正月二五日已前准已婚为定。“在此以后更娶妻者,若委自愿,听,改为妾,今后依已降条画有妻再不得求娶正妻外,若有求娶妾者许令明立婚书求娶,都省准呈仰依上施行。”又,元廷于至元十年(1273年)正月决定:“州县人民有年及四十无子,欲图继嗣,再娶妻室,虽合听离,或已有所生,自愿者,合无断罪,听改为妾。”至此,实际上元廷已准许一夫多妻制的存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