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据说发生在西晋晚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了。“草桥结拜”、“十八相送”、“楼台相会”、“化蝶双飞”……这些都是百姓熟知的典故。可若追问起梁祝传说的发源地,恐怕没有几人能说得清楚了。2007年国家有关部门授予河南省汝南县“梁祝之乡”的称号,给梁祝故事的起源地正了名。 又是一年农历七月十五,正值民间传说中的鬼节。大凡这一天,中国的百姓要给逝去的亲人烧纸祭拜,祈祷他们在另一个世界里平安。这天,冒着蒙蒙细雨,我们来到了梁祝传说故事的发源地汝南县梁祝镇。 千百年来,梁祝镇一直存有梁山伯墓、祝英台墓、泪井、一步三孔桥、红罗山书院等较完整的遗址,流传着许多梁祝的故事和传说,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十几岁的孩童,都能讲述和传唱几句。 祝英台故里朱董庄,在梁祝镇东南方向。传说,当年此地员外祝公远有个小女儿,爱好读书,跟着哥哥们私塾求学,因聪明过人,老师赞她女中英杰、才高如台,故取名英台。在祝英台故里西北18公里处的和孝镇,有个叫梁岗的地方,即为梁山伯的故乡。千百年过去了,梁岗村名未改,山伯故事代代相传。 梁祝故事,就是从这两个聪明好学、向往美好生活的少年在10里外的红罗山书院读书开始的。红罗山书院在汝南县常乡境内,绿树环抱,四面临水。女扮男装的祝英台与布衣子弟梁山伯在那里相遇,共同度过了3年的美好时光。如今,这里仍然是所学校,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像当年的梁祝一样刻苦地学习着。在清净祥和的红罗山,至今仍能见到一块块晋砖陈土。梁祝的身影融入了红罗山的山山水水,河面上柳树的倒影,仿佛是梁祝二人正在促膝并肩,诉说着跨越千年的爱情悲剧。 距祝英台家20余里有一个村庄叫马庄,在现在的三桥乡境内。村中有一大户人家,是汝南郡守,郡守的儿子名叫马文才,生性浮躁,不学无术。一日,他在走亲戚途中偶遇祝英台,遂一心要娶英台为妻。祝家觉得两家门当户对,收下聘礼,把英台许配给了马家公子。可是,生性刚烈的祝英台誓死不从。祝英台偷偷约见梁山伯,诉说自己的婚事。相爱多年的梁山伯悲痛欲绝,跪倒在地,口吐鲜血。顿时,风起雨倾,梁祝二人疾呼苍天,指天誓曰:“生不同寝,死亦同穴!” 梁山伯回家后,一病不起,临终时嘱托家人把他埋在马庄道边的荒坟舍里,好等祝英台嫁人时再看她一眼。几天后,祝英台得知梁山伯死去的消息,痛不欲生,随即向求婚的马家提出三个要求,一是出嫁时要外红内白,二是到梁山伯墓时停轿,三是祭拜山伯。出嫁那天,在去马家的路上,祝英台来到梁山伯墓前,哭得天昏地暗,风狂雨骤。众人惊慌失措,英台趁机殉情。骤时,风雨皆停,彩虹高挂,一对蝴蝶从山伯墓上飞起,从此形影不离…… 按照当地的习俗,祝英台并未嫁到马家,而祝家认为她已是嫁出去的闺女,因而祝英台死后,不能埋回祝家坟地,人们就把英台埋在与梁山伯墓隔路相望的路东。于是,就有了“梁山伯、祝英台,埋在马乡路两沿儿”这样的民谣。 梁山伯、祝英台的殉情,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哀叹和怀念。千余年过去了,当地的百姓还用不同的方式怀念着这对有情人。“送灯节”就是当地一个独特的节日。梁祝化蝶那天,传说正是农历的七月十五,方圆百里的人们自发赶往梁祝双墓,给梁祝送灯。这一天,太阳落山时,先由一位长者在梁祝双墓前供奉上时鲜水果,净手焚香,进行祭拜。长者虔诚地祈愿梁祝有灵,保佑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祭祀完毕,人们开始上坟。这时,上千盏灯笼环绕在梁祝双墓的四周,照亮了两墓之间的土官道和连接两墓的一步三孔桥。企盼无论是走水路还是陆路,梁祝都能在温暖的灯光里团聚。(黄守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