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 “冠礼”和“笄礼”的举行意味着他们就可以结婚了。婚礼便是他们生活中又一次重要的礼节。结婚仪式虽然是一天就可以举行的,但结婚的前前后后尚有很多礼仪需要遵守。总起来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六礼”:一为纳采,是指男家请媒人到女家正式求婚,此时要携带一份礼物。《仪礼•士昏礼》“纳采,用雁。”所携带的礼物就是“雁”。二为问名,是指男方请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名字、出生日期、籍贯等。女方将情况写在贴上,交给媒人。这个帖子就叫“庚贴”。男方根据庚贴请人推算,这叫“合八字”。三为纳吉,男方将所合吉兆八字的情况通知女方并送礼订婚。《仪礼•士昏礼》“纳吉用雁,如纳采礼。”所送的礼物跟纳采是一样的。这就是所谓的定亲。四为纳征,指男方向女方送聘礼,后世称为“彩礼”。五为请期,男方送过聘礼之后,然后请人选择一个黄道吉日举行婚礼,之后将日期告诉女方,以征求女方意见。《仪礼•士昏礼》“请期用雁。”然后就是正式举行婚礼的仪式,这便是最后一步,亲迎。亲迎是指新郎亲自驾车到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一般是傍晚黄昏之时,所以称为昏礼。这是婚礼的核心,没有这一步便不算正式的婚姻。在婚礼举行的当天仍然有很多礼节,如拜堂、合卺(交杯酒)、洞房等;有些一直流传到现在,可见其生命力。婚礼后还有“回门”之礼,这些今人也都比较熟悉,就不一一介绍了。 另外,还要说明一项跟婚礼密切相关的制度,即陪嫁制度。周代的婚姻,已经从一夫多妻制转变为一夫一妻多妾制了。之所以采用这一制度,大概是为了配合嫡长子制的宗法结构。正妻所生之长子为嫡长子,将来会由他继承家业。多妾既可以繁衍子孙,称为庶子,以后分家为小宗。(嫡长子一脉称为大宗。)这样,嫡长子的地位便会得到保证,从而避免家族因为财产等问题分裂。所谓的媵妾制,就是一女出嫁,并带一个妹妹、一个侄女陪嫁,作为夫的妾,这叫做“媵”。若是地位高的人,可能更复杂,诸侯娶夫人,还需要其他两个同姓之国以女陪嫁,这就是“一聘九女”的说法。春秋诸侯还有这种制度,秦穆公将女儿嫁给晋文公的时,陪嫁人数多达六十人,当然这六十人都是秦国人,不是其他诸侯陪送的。因为送得太多,所以后人讽刺他为善于嫁妾而不善于嫁女。 按照规定,同姓不婚,这是跟血统密切相关的。不过同姓是指父系血缘,同一母系血缘是可以通婚的,这就是表亲联姻。其次,诸侯不内娶,大夫不外娶。不内娶是指不娶本国的女子,说法是不以妻子之父母为自己的臣子,其实这跟避免妻党盘结内政也有关。不外娶,是指大夫不娶别国的女子,即所谓的人臣无外交,大概也是为了避免臣下与他国勾结。虽然规定如此,但总是有例外,例外往往备受贬议。调和人际关系的礼古代运动会宾射礼,是射礼的一种。古代射礼有五种:大射、宾射、燕射、乡射、泽宮之射。其中宾射是诸侯朝见天子时,大家射箭比赛,作为宴饮的助兴。估计这是从狩猎时代遗留下来的风俗。《仪礼》有《大射》、《乡射》二节,非常详细地记述了仪式程序。“投壶”礼,即用箭,就是从这里演变过去的。古代宴会飨燕礼,可以分为飨礼和燕礼两种。飨礼是天子大宴,在太庙举行,非常隆重。燕,就是宴会的宴,指天子举行的小型宴会,在寝宫举行,只招待少数人,不太讲排场,主要是平常用来融洽君臣关系的。脤膰礼,也是两种礼。脤是祭社稷的肉;膰是祭宗庙的肉。古人以为祭祀仪式上供奉过的肉不同寻常,能够吃到是一种福分,所以要把祭肉分赐给其他人。脤是生肉,膰是熟肉。贺庆礼,是指对方有了值得庆贺的事情,亲自或派人去表示庆贺,并馈赠一定规格的礼物。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