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彩双鱼壶 规格: 高25.3厘米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唐代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酒器 收藏地: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中文名称: 三彩双鱼壶 英文名称: Tri-colored twin fish-shaped hu 【双鱼嬉戏成一器】 此壶1992年出土于陕西省长安县南里王村的一座唐墓中,是唐代三彩酒器中少有的模仿动物形象的肖形酒器。该壶为扁圆腹,壶体系由两条腹部相连的鲤鱼构成,器肩部即两鱼头顶部各有一鼻,可以穿绳系提,器口较小,被两鱼嘴共同承起。鱼尾朝下为器足。整个器体除鱼尾处外皆施三彩釉。此壶造型设计突破了常规,巧妙地利用两条对拥的鱼构成壶体轮廓,从侧面看,是一条躯体圆浑肥硕的鲤鱼正纵跃出水面,使我们联想到鲤鱼跳龙门时的一搏;从正面看,又犹如两鱼相对嬉戏,争抢食物,生活气息浓厚。且器形与鱼体的结合自然流畅,不露半点人工雕琢之痕。 【唐代的双鱼酒壶】 唐代的双鱼酒壶,已见于古代文献记载。唐人称为双鱼榼,如诗人白居易即诗云“何如家酝双鱼榼”,《说文》说:“榼,酒器也。”《急就篇》颜注云:“榼,盛酒之器。”由此看来,上文中所提到的双鱼酒壶,也许正是这一古代文献中所说的“双鱼榼”。 【鱼者“余”也】 鱼之所以受到我国人民的喜爱,不仅是因为鱼可以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或观赏把玩,而且还由于“鱼”、“余”谐音,“鱼”可暗喻富足有余,表现了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上述三彩壶双鱼相连,可能寓意“连年有余”、吉祥如意。鱼生水中,每日吐纳不止;酒从壶口进出,就如鱼之纳吐,正可应合美酒富如江河水,任君斟酌永不尽之美好愿望。 【唐代的三彩器】 唐三彩是唐代最具时代特征的器物,是唐代陶瓷制作的最新工艺,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开创之功。唐三彩属于低温釉陶系统,以其造型生动、色泽艳丽、生活气息浓厚而闻名于世。所谓“三彩”实际上是指多种颜色,主要有红、黄、白、绿、褐、蓝、黑等色,因其以黄、绿、蓝三色为主,又因创烧于唐代,故称唐三彩。唐三彩造型品类繁多,既用于制作酒器,也可用于制作餐具、茶具和其他小型工艺品,如文房用具等,就连墓葬中随葬的俑像也施三彩,有的制作极为精美,如洛阳唐墓出土的一件三彩文吏俑,就颇具艺术魅力。 这件出土于河南洛阳唐代墓葬中的三彩文吏俑,头戴高冠,冠之正面饰以乳丁,构成“心”形图框,框内雕塑一鸟,展翅欲飞。面部雍容丰满,浓眉大眼,耳轮下垂,满脸胡须,沉稳中蕴含刚烈,颇有宰相之风。身着广袖红袍,袍边及袖口施翠绿和粉白色釉。双手持笏板,拱于胸前。在河南洛阳和陕西西安一带的唐墓中普遍出土三彩人俑像,三彩文吏俑仅是其中一种。除此之外,三彩人俑还有贵妇俑、男女侍俑、拉马俑、武士俑、胡俑、天王俑等,均栩栩如生,千姿百态,充分再现了唐代工匠们的雕塑艺术水平。 鸿雁折枝花纹银杯 规格:高4.5厘米口径5.2厘米 出处: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唐代 类型 质地类型:银器 功用类型:酒具 栏目关键词:隋唐酒器 收藏地:陕西省博物馆 中文名称:鸿雁折枝花纹银杯 英文名称:Silvercupwithwildgooseandpluckedbranchdesign 【折棱明显】 此杯1988年于陕西省长安县南里王村唐代韦洵墓出土,敞口,微束腰,下腹急内收,出现一周明显的折棱,圈足略矮。整个器体除圈足外,皆以珠点纹为地纹。上腹部近口沿处有一周较粗的凸弦纹,此弦纹与下腹之折棱线将整个器腹分为三部分。近口沿处和下腹折棱线以下,皆饰如意云纹;腹中部在地纹之上饰折枝花纹和散杂草纹,折枝花纹之间有展翅欲飞的鸿雁图案。 【鸿雁美酒寄情思】 从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和传世品中,已确知属于唐代的银质酒杯有很多,其上多錾出或铸作折枝、花鸟、禽兽和人物等纹饰。迄今为止,以鸿雁为主题花纹的银酒杯还不多见。鸿雁传书,飞雁传情,自古以来,鸿雁一直被人们当作寄寓情思的永恒信物,鸿雁折枝花纹银杯可能也有饮酒寄情思之意。 【唐代的镇墓兽】 镇墓兽,是墓葬中随葬的一种怪兽形器物。隋时镇墓兽仍承继北周和北齐的系统。唐时随葬俑群开始形成制度化,镇墓兽形状成怪兽形,以狮面为主。早期呈蹲坐状,晚期改为张牙舞爪、鬃毛飞扬的姿态。甲胄武士装束的镇墓俑,逐渐为天王状的镇墓俑所取代,又从足下踏牛改为踏鬼怪,甲胄装饰日趋华丽,体态雄伟生动。这件镇墓兽,为晚唐时期遗物。狮面,巨目阔鼻,张口露齿,头长双角,项后出戟,头及背脊上满竖鬃毛,前肢上部两侧长毛呈翼状上竖,蹲于怪石底座之上。通体施灰白色釉,但颌下鬃须施红釉,额上鬃毛施绿釉,两翼施红釉,色彩鲜艳,尤为突出。气魄宏伟雄健,形象凶猛。1988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南里王村唐墓中,现藏陕西省博物馆。 白釉金釦瓜形注子 规格: 通高15.7厘米 口径4.4厘米 底径6.3厘米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唐代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酒器 收藏地: 浙江首临安县文物管理委员会 中文名称: 白釉金釦瓜形注子 英文名称: White-glazed ewer with gold edge in melon shape 【美酒瓜中藏】 此注子1980年出土于浙江临安天复元年(901年)水邱氏墓中,是唐代后期的瓷酒器精品。口斜直,略外侈,溜肩,瓜棱形腹,下腹丰满,平底。有盖,圆柱体小盖钮。肩部一侧有八棱形流,与流相对称的另一侧有扁条形弯曲把手。通体胎质洁白细密,施牙白釉。盖钮下有鎏金菊花座,口沿、流、盖沿和钮上均镶嵌有刻花鎏金银釦,把手上尚存包金银环一圈,说明原执把手与盖顶系有银链。肩部饰凹弦纹三周,底部阴刻“官”字款。 在临安水邱氏墓中还出土一件白釉金釦云龙托杯,亦制作精致。杯底、托口沿、座沿和足沿皆镶金釦,杯、托外底均阴刻“新官”款识。此托杯与白釉瓜形注子应为同一窑场制作而成。 【定窑的款识】 值得注意的是,在河北定县发掘的两座塔基中曾出土一百余件精美白瓷器,有的器底亦刻有“官”和“新官”铭字款,与临安水邱氏墓中所出相同。从临安水邱氏墓中所出土的这两件白瓷酒器的釉色特征、制作风格以及题款判断,它们有可能亦为定窑产品。 越窑鸟形杯 规格: 高6.3厘米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五代时期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酒器 收藏地: 故宫博物院 中文名称: 越窑鸟形杯 英文名称: Bird-shaped cup of Yue Kiln 【精巧玲珑的鸟形酒杯】 越窑鸟形杯系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五代时期的越窑瓷器精品。敞口,高圈足,杯身一侧贴一展翅欲飞的圆雕鸟,鸟的头部高出碗口,另一侧贴鸟尾,尾末端略高,尾中部与腹部相连为柄,鸟的身部、翅膀及尾部均有划道装饰。杯子里外满釉,呈青色,有细小开片。整个器体为一鸟形,精巧玲珑,式样优美。 越窑匠师们的独到之处隋唐五代时期的制瓷工匠们,多把精力投入到开发新的釉色、改进釉色质量和刻意描绘器表纹饰上面,而对器型的设计则不如前代。但是越窑的匠师们似乎自创烧青瓷始,就喜欢在器物造型上下功夫,他们制作了大量模仿动物的肖形器具,其中鸟形瓷杯尤为他们所青睐。 【浙江上虞东吴墓出土的飞鸽形青瓷杯】 1974年浙江上虞县凤山东吴墓出土的一件飞鸽形青瓷杯,和这件越窑鸟形杯极为相似,皆为越窑动物形瓷酒器中的珍品。西晋左思《吴都赋》曾用“里宴巷饮,飞觞举白”八个字来描述吴越地区饮酒风气之炽盛,东吴的陶工,正是在这种风气的熏陶引导下,设计制造的这种别致的飞鸟形酒杯。宋代陆游曾有诗《九月十一日疾小间夜赋》写道:“可怜未遽忘风月,犹梦华觞插羽飞。”描写的正是这些似乎插了羽毛的鸟形酒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