镂空折枝花高足杯 规格: 通高12.7厘米 口径11.2厘米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元代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宋辽金元酒器 收藏地: 江苏省扬州市博物馆 中文名称: 镂空折枝花高足杯 英文名称: Openwork goblet with design of plucked branches and flowers 【罕见的双层腹壁酒杯】 此酒杯1984年出土于江苏省扬州市北郊,圆形杯口外侈,腹较深,高足,上饰凸弦纹和条棱纹。通体施青白釉,匀厚莹润。此杯较为特殊之处在于杯腹外壁的镂空花枝纹。镂空装饰共分为五组,镂空壶门,其内分别剔刻折枝牡丹、梅花、菊花等,花枝与壶门四壁联结,产生出立体透雕的艺术效果。 【奇异的制作工艺】 此器制作较为复杂,先做成器腹外壁,雕成镂空折枝花纹后,再在其内置入一个内杯腹,将两个杯腹上部捏合,成为双层腹壁的杯身。这种制作方法在明清时期出现较多,清宫内曾收藏不少此类外腹透雕的精美瓷器,而在元代则极为罕见,故颇为珍贵。这件镂空折枝花高足杯,设计巧妙,制作极精,是一件元代景德镇窑的代表作品。 伎乐纹双人耳玉杯 规格: 口径11厘米通高7.2厘米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元代 类型 质地类型: 玉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宋辽金元酒器 收藏地: 北京故宫博物院 中文名称: 伎乐纹双人耳玉杯 英文名称: Child-handled jade cup with musician and dancerpattern 【元代宫廷遗宝】 此杯为白色,局部有红色浸蚀。体为圆形,口微敞,深腹微内收,圈足略外撇。杯腹两侧镂雕对称的两个童子作为杯耳,童子的头高于杯口,童子直立,双手并拢抓住杯口,似朝杯中作窥视状。此玉杯内壁及底部,有三十二个浮雕成的如意形朵云,器口饰圆珠纹一周,腹部浮雕有十个奏乐仕女,或立或坐,手持笙、笛、琵琶等乐器作演奏状。该杯装饰华丽,雕琢极为精致,当属宫廷用品。 【时代特征】 如意形朵云纹的雕刻方法,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用人物造型作杯耳是我国古代杯类器物常见的造型,1981年安徽六安出土的宋代鎏金银托盘就是以双童为耳的。作为双耳的童子手扶杯沿,足踏祥云,且利用童子与杯腹壁之间的空隙作把手,造型巧妙而别致。 【后世争相仿造的玉杯】 后世有很多琢玉匠师都曾仿造过此玉杯,清代乾隆年间就有一件双童耳玉杯和此杯造型相近,且作了人工沁色。据传一向好古的乾隆皇帝见到此杯就相当喜欢,还写下了《御制杯记》以记之,并命令工匠刻在盛放此杯的紫檀木盒上。 黑釉剔刻花瓷扁壶 规格: 高26厘米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西夏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宋辽金元酒器 收藏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名称 中文名称: 黑釉剔刻花瓷扁壶 英文名称: Black-glazed porcelain flat flask with incised floral design 【便于携带】 此壶1986年出土于宁夏灵武窑址,直口,台唇,长颈,壶体扁圆,圜底位于腹之两侧。为了方便携带,在扁腹肩部加有对称双耳。器腹饰剔地刻花的开光折枝牡丹花纹,其外刻画花叶和弧线纹,纹样粗犷奔放,颇具西域特色。 【西夏瓷酒器的典型器】 该扁壶的造型特征具有十分明显的游牧民族日常生活的烙印。腹部正反两面都有圈足,背面的起放置平稳之作用,正面的有对称和加固胎体的作用,器侧有两耳便于穿绳携带。小扁壶体态轻盈,可随身携带。扁壶的生产数量很大,器形适合游牧民族使用,为西夏境外的其他窑址所不见,应是西夏瓷酒器的典型器物。 【扁壶残破背后的故事】 然而,西夏人尚武好战,烽火连年。这件扁壶被发掘出来的时候,已破碎为多块,后经修补方得以复原。它的残破,或许就隐含着一段悲壮的历史故事。 褐釉刻花瓷瓶 规格: 口径9厘米 腹径37.2厘米 足径13.5厘米 高48.3厘米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西夏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宋辽金元酒器 收藏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中文名称: 褐釉刻花瓷瓶 英文名称: Brown-glazed porcelain vase with incised floral design 【壶身刻送葬狩猎图】 此瓶1986年于宁夏灵武窑址出土,小口外翻卷,束颈,溜肩,深曲腹,小平底内凹。通体施褐釉,肩部露胎。上腹部有两周露胎弦纹,中腹部以剔刻花之技法刻出一周图案。图中间一马,鞍上立有幡旗,马前一狗似为前导,狗左前侧为一猛禽(海东青)在抓扑一鹅,右前方有一惊慌小兔在奔逃;马后有一高靴,内插长竿前挑一灯,靴后又一灯,可能由另一只靴前挑。其后图案残缺。从图案内容来看,可能是一幅送葬狩猎图。 西夏瓷器并不多见,经科学发掘出土者更少见。这件瓷瓶是在正式的科学发掘中,由考古学家拨去它身上厚厚的积土,得以重见天日的,因而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褐釉剔刻花瓷瓶 规格: 高39.5厘米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西夏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宋辽金元酒器 收藏地: 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博物馆 中文名称: 褐釉剔刻花瓷瓶 英文名称: Brown-glazed porcelain vase with incised floral design 【形制与宋元经瓶相似】 此瓶1986年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红庆乡的西夏窖藏中,形制颇似中原地区常见的宋元经瓶,瘦劲挺拔。小口,口外有较宽的边唇,似蘑菇状,束颈,斜肩,深腹,平底。胎为浅棕黄色,施褐釉,以剔地刻花技法进行花纹装饰。腹部为两个对称的花形开光,内饰花纹主题为折枝牡丹花,以零乱的牡丹叶子填空。下腹部刻画一鹿纹。近底处及底部均未施釉。 【受山西瓷窑装饰风格影响的剔地刻花工艺】 所谓的剔地刻花,就是在器体外所附之化妆土或施釉的胎体上画出纹样,再将花纹以外的地方剔除,使露出下层的白色化妆土或素胎,预留的花纹外凸,具有浅浮雕的装饰效果。这种装饰技法最早见于宋代磁州窑。但是,河南、河北一带的磁州窑系普遍采用先施化妆土再剔地,最后施透明釉入窑烧造的做法。而在黑釉上剔地直接露出素胎的作法,应是山西瓷窑的装饰特征。这件褐釉剔刻花瓷瓶就是采用的直接剔出素胎的做法,看来应是受山西瓷窑装饰风格的影响。 【征服者的遗留物】 西夏党项族向来崇尚武功,凭借武力与宋、辽抗衡,尤其在夏景宗元昊和夏毅宗谅祚时期,势力迅速扩大,当时内蒙古的不少地区成了西夏的疆域,这件西夏褐釉剔刻花瓷瓶,出土在内蒙古自治区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此外,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还珍藏有一件白地黑花猴鹿纹瓶,形状和制作风格皆与这件瓷瓶相同,据说在甘肃境内也出土过类似的瓷瓶。这些酒瓶可能均为西夏人之遗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