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饮食厨艺 >

速冻饺子起源于几百年前辽沈地区民间过年的习俗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沈阳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今天,人们的生活好了,饺子也不是什么稀罕物了。想吃了,可以随时包,也可以在超市买几袋速冻饺子。1月14日,一唠起老沈阳过年吃饺子的习俗,著名民俗学、文史学家刘振操讲了不少有趣的事。他说:“我们今天吃的速冻饺子,就起源于老沈阳的年俗――冻饺子。”
    

    

    饺子过年不可少
    刘振操介绍说,在清初,饺子绝对是沈阳人不可缺少的过年食品。就是家里再困难,过年也要包饺子。这是因为,饺子形如元宝,春节吃饺子有“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小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一年的祈望。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寓意吃到如意、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早生贵子。
    明末清初时期沈阳的家庭,一进入腊月就要准备过年的食物了,尤其是在农村,家家户户除了杀猪宰羊,就是包大量的饺子、粘豆包、馒头等,并且放在大缸里冻起来,以备从小年一直吃到正月十五。今天我们所吃的速冻饺子,就起源于几百年前辽沈地区民间过年的习俗。
    饺子本来是中药
    对于饺子的历史,刘振操介绍了一个很有趣的典故: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的“娇耳”再下锅,煮熟后分给有冻伤的病人们吃。这样,病人从冬至吃到除夕,在抵御了寒冷的同时,也治好了冻伤。张仲景以“祛寒娇耳汤”救助饥寒贫病百姓的故事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元朝时称饺子为“扁食”,清朝有“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称谓。沈阳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清初就已盛行。年三十晚上包好饺子,待到半夜子时吃,取“更岁交子”之意,表达了“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记者 陈凤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