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饮食厨艺 >

中国古代几大饮食典籍简介(二)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中国文化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食物部》
    作者欧阳询和裴矩、陈叔达等。这是作者于唐代武德七年(624)奉唐高祖令同修的一部大型类书。共一百卷,分七十四部,每部又分子、目,共七百四十余类。其中《食物部》载该书第七十二卷,分食、饼、肉、脯、酱、 、酪酥、米、酒等部分。每一部分先释名记事,然后标出所引古书的书名,再摘录有关的诗文等。是一部唐以前有关饮食资料的汇编,类似工具书。
    《食物部》中的《饼》类,先引《汉书》、《三辅旧事》、《三辅决录》中关于饼的三段文字,然后摘录《饼赋》、《饼说》中的文字,使人对饼的起源、发展状况有大致了解。再如《酪苏(即酥)》类,先引《释名》文字,对“酪”作解释。然后引《汉武内传》等五部书中关于“酪、苏”的故事,继而摘抄南朝梁沈约《谢司徒赐北苏启》中的一段文字,从而使人对“酪、苏”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  
    除《食物部》外,《艺文类聚》中的《杂器物部》、《药香草部》、《百谷部》《 部》《鸟部》《兽部》以及《鳞介部》中涉及到的饮食工具、器皿、原料、调料,也值得参考。
    《烧尾宴食单》
    作者唐代韦巨源,唐代长安社陵(今陕西长安县)人。这是他在举办“烧尾宴”后留下的“食单”,又名《韦巨源食谱》。   
    “烧尾宴”是唐代的一种习俗。士子登科、荣进及迁除,好友同僚一起慰贺,盛宴置酒馔、音乐,谓之“烧尾。”据《辨物小志》记:“唐自中宗朝,大臣初拜官,例献食于天子,名曰烧尾。”可见“烧尾宴”一种是在官场同僚间举行的,一种是由大臣敬奉皇上的。   
    “烧尾”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说新羊入群,群羊欺生,屡犯新羊,而只有将新羊尾巴烧掉,新羊才能安生,融入群羊之中。二说老虎变人,尾巴犹存,只有将其尾巴烧掉,老虎才能真正变为人。此外,还有鲤鱼跃龙门,非天火(雷电)将其尾烧掉而不能过的传说。可见“烧尾”乃是由民间传说得名,并逐渐演化成一种协调官场人际关系的“烧尾宴”。
    唐代的“烧尾宴”举办过多次。韦巨源是在唐中宗景龙二年(7O8)“官拜尚书左仆射”时为敬奉中宗而举办的。但这次“烧尾宴”的食单已不全,只留下了五十八种菜点的名称及少量后人的注文。
    尽管如此,这份《烧尾宴食单》仍极有参考价值。除却其奢华的一面,人们可以了解到唐代高级宴会的格局、精美菜点的品种、烹好技艺的状况等。
    简略地分析一下这份食单,可以看出,“烧尾宴”的品种有饭、粥、点心、脯、 、酱、菜肴、羹汤等等。这些饭点菜肴采用米、面粉、牛奶、酥油、蜂蜜、蔬菜、鱼、虾、蟹、鸡、鸭、鹅、牛、羊、鹿、熊、兔、鹤等原料制作,取名华丽,制法不同,风味多样。如面点有“单笼金乳酥”、“曼陀样夹饼”、“巨胜奴”(酥蜜寒具)、“贵妃红”(加味红酥)、“婆罗门轻高面”(笼蒸)、“生进二十四气馄饨”(花形、馅料各异)、“见风消”(油浴饼)、“水晶龙凤糕”、“汉宫棋”、“天花  ”、“素蒸音声部”、“生进鸭花汤饼”等等,菜肴则有“白龙 ”(治鳜肉)、“乳酿鱼”、“葱醋鸡”(入笼)、“吴兴连带 ”、“八仙盘”(剔鹅作八副)、“仙人脔”(乳沦鸡)、“箸头春”(炙活鹑子)、“五生盘”、“遍地锦装鳖”(羊脂、鸭卵脂副)、“汤浴绣丸”(肉糜治,隐卵花)等等。这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饮食文化的发达。
    《烧尾宴食单》有《唐人说荟》本、《说郛》本、《五朝小说》本以及中国商业出版社李益明、王明德、王子辉所注《清异录·饮食部分》等。
    《食经》
    作者崔浩,字伯渊,北魏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人。北魏太武帝初拜博士祭酒,赐爵武城子。历任太常聊侍中,特进抚军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司徒。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六月被诛。   据《隋志》医方家记载:《崔氏食经》四卷。《旧唐书》载:《食经》九卷,崔浩撰。《新唐书》同。《通志略》载:《崔氏食经》四卷,崔浩撰。
    实际上,以上这些名为崔浩所撰的《食经》并非崔浩所写。据《魏书 崔浩传》所收崔浩写的《食经叙》称,崔母卢氏与崔的其他女性长辈,“所修妇功,无不蕴习酒食。朝夕养舅姑,四时祭祀,虽有功力,不任僮使,常手自亲焉。”后来,崔母“虑久废忘,后生无所见,而少习业书,乃占授为九篇,文辞约举,婉而成章┅┅”崔浩也就“故序遗文,垂示来世”。可见著名的崔浩《食经》,实际是崔母卢氏“口授而成”。此外,既然卢氏的“遗文”为“九篇”,而一些史书记为崔浩《食经》九卷,看来乃是改篇为卷。至于有些史书题为四卷,估计是作了合并。
    遗憾的是,由于历史的变迁,崔浩《食经》已佚。但是,在《齐民要术》 《北堂书钞》 《太平御鉴》及王祯《农书》等书中收录有未署作者姓名的《食经》,内容有四十多条(少数重复),涉及食物储藏及肴馔制作,如“藏梅法” “藏干栗法” “藏柿法” “作白醪酒法” “七月七日作法酒方” “作麦酱法” “作大豆千岁苦酒法” “作豉法” “作芥酱法” “作蒲 法” “作芋子酸 法” “ 羹” “蒸熊法” “ 法” “白 ” “作跳丸炙法” “作犬 法” “作 饼酵法” “作百饭法” “作煸法”等等,内容相当丰富。有学者认为,这些《食经》之佚文,极可能源自崔浩的《食经》,对此尚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