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衣冠服饰 >

千奇百怪的少数民族上衣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国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一个亭亭玉立的少数民族少女站在你的面前,你第一眼注视的服饰,一定是她那色彩鲜艳、式样奇异、剪裁得体的上衣。
    上衣,是全套服装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看,裤子、裙子、帽子、头巾,都只不过是上衣的自然配合和补充。一个人的服饰美还是不美,给人的印象如何,是由上衣奠定其基础和主调的。从穿戴者的角度看,上衣的顶端,是一个人表情生动丰富的面孔,上衣就象面孔的依托,一同显示一个人的刚毅、威严、活泼或是可亲。有人把少女的面孔比作鲜花,那上衣千变万化的领子,不,整件上衣,就是把鲜花衬托得更加妩媚的绿叶。从观赏者的角度看,一个人朝前看时,看远处的景物视线稍有上升,看近物时视线却自然下垂,这样一来,最初引起注意的也就必然是上衣。上衣包裹着胴体的主要部分,男性的强健和女性的丰满、有力的双臂和苗条的腰身,都要靠上衣来凸现和修饰。
    第一、千奇百怪的少数民族上衣
    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各民族在一般服装穿着上已经明显地表现出一种趋同倾向。礼仪场合的西服和大衣、日常交往的夹克和衬衫、最近兴起的羽绒服和青年人喜欢的牛仔衣等等,都已经失去了民族的特点,而为不同的民族所接受。如果把上述通行服装作为上衣的“常态”,即最一般化也最普遍化的式样,那么,不少形态各异的少数民族上衣,就真正是奇装异服,显得千奇百怪,令人惊赞了。
    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达瓦及黑龙江省呼玛、逊克、爱辉、嘉萌等县。他们世代在严寒地区过着游猎生活,非常需要耐寒和耐磨的衣裳。他们用兽皮,主要是用狍皮缝制的猎装就是这种生活的产物。清代以后,鄂伦春族开始有布制服装,解放后衣着变化更大,但外出打猎、捕鱼、采集仍穿皮制猎装。鄂伦春猎装以鞣熟的狍皮为材料,用兽筋线缝成,长及小腿,冬装有毛,夏装无毛,右开大襟,扎宽腰带。这样的长袍再配上皮套裤、狍头帽、皮毛手套,的确就可以在冰天雪地中摸爬滚打。同时,鄂伦春妇女心灵手巧,还在男女长袍的领口、袖口、衩口、襟边镶上浅色饰边,有的还绣上各种动物图案,使得猎装更为精致美观。
    我国的蒙古族生活在内蒙古大草原上,为适应马上生活的需要,他们创制了蒙古袍。蒙古袍分棉袍和皮袍两种,牧区以皮袍为主。蒙古袍用羊皮做成,外用绸缎、棉布做袍面,宽大厚实,长及小腿,高领右开襟,袖筒细而长,常用红、绿、天蓝色的绸带缠腰,显得很有特色。这种又肥又大的蒙古袍,在骑马放牧中能护膝防寒,晚上睡觉可以当被子盖;细而长的袖筒,在骑马持缰时冬防寒冷,夏防蚊虫,行动利索。腰带的作用除扎紧大袍便于行动外,还有利于在骑马时保持腰肋骨的稳定垂直。在这同时,蒙古袍还讲究高领、镶边,以求美观大方。
    新疆大部分地区因海拔关系,气候温和一些。居住在新疆的维吾尔族,喜爱无领无扣的袷袢。“袷袢”其实也是一种长袍,是维族老少常穿的一种“外衣”。袷袢长度过膝,无领斜衽,靠带子系在腰间,其形制近似一般睡衣和日本男式和服。袷袢分单棉两种,夏天多着竖菜花白色单袷袢,冬天穿黑色棉袷袢、系住袷袢的腰带是方形的,很长,带中可存放食物及其他零星物件,可以随用随取,十分方便。平时的腰带式样一般,着重实用;节日腰带十分鲜艳,有的印花,有的刺绣。
    西藏高原上的藏族,或农耕,或畜牧,其长袍又别具一番特色。藏袍的材料,农民多用粗纺厚毛呢即所谓氆氇,牧民多用毛内皮外的羊皮。男藏袍大领,长袖、宽腰,左襟大,右襟小,一般在右腋下钉一个纽扣,或是用红、蓝、绿、雪青等色布做两条带子,穿时结上;多为黑白二色,直线宽边,色彩对比强烈,领围、袖口、衣襟和底边均镇色布或绸子包边,显得古朴浑厚。藏饱穿着,有两个特色:一是藏饱特长,袖筒长出手面三四寸,下摆长出脚下二三寸,穿时将藏袍顶于头上,下摆自提到膝胫之间,用长带把腰部系住,再将头从颌口钻出,胸衣下凸形成布袋,日常用品如木碗、糌粑袋、酥油盘或其他零星用品可置其中;二是常露右臂,右袖从后面拉到胸前,搭在左肩上,有时更是左右袖均不穿,两袖束于腰间,让古铜色的皮肤袒露于外,既方便工作,又显得粗犷剽悍。女式藏袍,分有袖无袖两种,夏秋即穿无袖藏袍,且里面着红、绿等色彩鲜艳的衬衣,并翻领于外。藏式女衬衣袖子特长;竟长出胳臂二三倍,平时卷挽,舞时放下,舒展间自如潇洒,有飘飘欲仙之势。
    如果说北方少数民族的上衣可以用“宽袍大袖”这样四个字来概括其总体特点的话,那么南方少数民族上衣的特点就很难作一个总的概说,只能称之为“千奇百怪”。我国南方,尤其是西南,少数民族种类繁多,交错杂居,仅滇、川、黔、桂四省就近三十个,且地形气候条件多种多样,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就是“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这样,少数民族服饰自然也就以各不相同为特色。
    彝族是西南几省分布最广的一个民族,内部支系众多,其服饰十分丰富多彩,在这里我们所谈只限于彝族男子常穿的上衣中的一种--领褂。彝族领褂的基本特点是无袖、圆领,对开襟,一般用棉布或麻布缝制。但是,部分彝族的羊皮领褂和火草领褂却十分有特色。在贵州和云南北部的彝族地区,无论穷富,人们都喜欢穿羊皮领褂,而且四季不离身。彝族羊皮领褂由一张完整的羊皮做成,保留了羊的外形,无领无袖,夏天正穿,冬天反着,用四只脚皮当纽扣系住。而云南东川一带的彝族和鹤庆彝族支系白依人的青年,却格外垂青火草领褂。火草本是一种长在山的野生植物,其叶片和根部长满黄白色细毛,可以收下晒作火镰打火用的火绒,故名火草。每年夏末秋初,彝族青年上山采集火草,然后由姑娘们把采集来的火草捻成细绒,和细麻线捻在一起,用土法织成火草布,再缝制成领褂。这种用火草做成的领褂保暧、透气、穿着柔软舒适,经久耐磨,颜色黄白,在阳光下有耀眼的光泽。但要织成一件领褂,却要跑遍九坡十八岭,凝积着艰辛的劳动。采集得多的,也可以制成火草衣。姑娘往往将火草衣的赠送意中人,作为“定情衣”;而小伙子则以能穿上一件火草衣走亲访友而感到自豪和光荣
    白族是比较集中地居住在云南洱海周围的一个少数民族,文化水平相当高,其服饰也十分有特色。白族男子一般穿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但大理海东地区的白族男子却喜欢穿“三滴水”套装。所谓“三滴水”,指海东地区白族男子内穿短大襟卜衣,衣服外穿皮领褂,领褂为麂皮精制而成,颜色较深;麂皮领褂的外面,还要套上几件布质或绸质的领褂。这些多层的上衣领褂,最里面的上衣最长,在皮领褂次之,外面的布绸领褂最短,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使得白族男子风度翩翩,洒脱英俊,故借用民居建筑中关于多重屋檐的俗语而称“三滴水”。
    说起多衣套装的奇与美,白族的“三滴水”并不算突出,突出的是哈尼族和布依族的上衣。哈尼族多居住在云南南部地区,共有30多个支系,叶车人是其中服饰最为精美的支系之一。居住在滇南哀牢山南端的红河县浪堤乡的叶车妇女,有外衣、中衣、内衣三种不同类型的上衣。外衣称“雀朗”,中衣称“雀巴”,内衣称“雀帕”。奇特的是,每逢喜庆节日,叶车妇女都以多衣为美,多衣为荣,竞相比试,穿内褂(雀帕)一件,中衣(雀巴)七件,外衣(雀朗)七件,总共一十五件之多。叶车妇女的十五件上衣也是内长外短,逐层递减,青蓝相间,层次分明,色彩协调。与此相似,生活在贵州省镇宁、关岭、六枝、普定等县交界地区的布依族青年妇女,盛装时也往往穿十件上衣,六条裙子。由于大襟对衫,各种上衣都在胸前有层次地展现出来,富丽而不妖冶,简朴而不单调。
    居住在云南省华宁县通红甸一带的花苗妇女,自幼喜爱挑花绣朵,自纺自织,或棉或麻,精挑细绣,服饰最为绚丽。她们的绣块夹衣里子常用果绿、淡蓝色布缝制;衣袖包镶三至五块绣有各种几何图案的长方绣块,直至肩际。双肩前后也镶绣块,形似坎肩;襟边同样通镶锈块,无领无扣,交叉搭于胸前,靠“系腰”系住。前片及下腹,后片至膝湾。穿两截百褶裙,上截净色,下截织横条纹花;料子多用麻布,褶较细,长仅及膝,裙罩垂满缨络。系长方大围腰,因腰周围也镶绣块,中间露底色布。整套服装的锈块,多用红色丝线,间以少量黑蓝色线,线条花纹十分明显,配上蓝、绿、白色底市,十分鲜艳夺目。制作这样一套衣服的绣块,一般要花费三年左右时间,使得苗家少女在农事和家务之余都得抓紧时间飞针走线,无暇他顾;仅布约用5一6丈,五彩丝线至少1斤;有的还要配上银冠、银泡、银片、银铃、银圈、银链等饰物。用银多达十数斤。
    上面,是就两种不同类型的(或地域的)少数民族上衣所作的一些十分不完备的例举。如果从美的角度看,朝鲜族、傣族、满族的妇女上衣都该一提;而工艺的角度看,又当花腰彝的“花口绳塔”和高山族的贝珠衣。朝鲜族妇女的斜襟短上衣称为“则羔利”,色彩多色:白、粉红、天蓝、浅绿等,多为丝绸制成,形态短窄,无扣,有长布带在右肩下方打蝴蝶结。傣族少女上衣圆领窄袖,紧身露腰,彩多为白、嫩黄、水红等。满族妇女的旗袍虽为“长袍”类上衣,但并非一般的“宽袍大袖”,其造型与妇女的体态相吻合,尤其能勾勒出凸起的胸乳、纤细的腰身和丰满的臀部,线条优美,因而已普及至满族以外的妇女。原来的旗袍下摆不开叉,衣袖八寸至一尺,衣边绣有彩纹。经过不断改进,现在的旗袍为直领右开大襟,紧腰身,长至膝下,两侧开叉,并有长短袖之分。可见,朝鲜族、傣族女上衣和满族旗袍显然都以形制胜。花腰是居住在云南石屏的龙武、哨冲一带的彝族支系,“花口绳塔”是花腰姑娘最漂亮的服装。“花口绳塔”的基本材料是纸花、纸蝴蝶、多种图案、多种颜色的布、丝线、银器等。姑娘们用灵巧的手,一针针一线线地绣成裁片,然后又一块块一条条地拼起来,成为一件完整的上衣,上有飞舞的蝴蝶和鲜艳的花朵,再配上银器作扣子和装饰。高山族的贝珠衣是用贝壳雕琢成圆形珠粒,中间穿孔,用麻线串起来按横线排列在衣服上而制成的。一件贝珠上衣大约需要五六万颗贝珠,工艺复杂,费时费力,因此十分宝贵。从贝衣的造型看,泰雅人的贝衣多白色,横向排列整齐,给人一种纯洁、整一而又华美之感。而台湾人的贝衣则以澄、黄、绿为常见的色彩,近年来又有向黑、红、白色发展的倾向。不用说,花腰彝的“花口绳塔”和高山族的贝珠衣制作工艺要求十分严格,花费的材料和劳力不少,其名贵也就可想而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