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清朝 >

“万年清”号:中国自行建造的第一艘近代化军舰(4)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现代舰船 佚名 参加讨论
“万年清”军舰从外观上看很大程度还保留着风帆军舰的特点,船首装有牙樯,主甲板上分布着3根向后倾斜的主桅(其中前桅带有横桁,中、后桅只有斜桁),必要时可以挂起风帆航行。露天甲板上的建筑非常简单,中桅前方是机舱棚和烟囱、风筒,对应的锅炉、蒸汽机就在其下方的舰体内,烟囱之前不远是全舰的指挥中心--横跨两舷的飞桥,上面装有标准罗经,两翼安装航行灯,飞桥之下是一间木制的操舵室,并没有后来军舰上必备的装甲司令塔。作为那个时代军舰的通例,除了操舵室里的主液压舵轮外,“万年清”后桅之前还有一套备用的人力舵轮,因为军舰吨位较小,推测是双联舵轮。在烟囱、飞桥建筑的前后,甲板上可以看到分布着两组巨大的货舱盖,货舱容量为260吨。机舱、货舱几乎占据了“万年清”舰内三分之二的空间,在剩余的舰首甲板下是锚链舱、厕所、水兵舱等舱室,舰尾剩余的空间则全部是军官生活区。 
    作为一艘炮舰,“万年清”自然装备了武力。从侧舷看,“万年清”军舰每舷开有5个炮门和1个登舰口,理论上最多可以安装10门火炮,根据后来的记述,“万年清”下水初期只布置了6门火炮,关于火炮的型号记载比较混乱,有前膛、后膛以及6门炮并非同一型号等多种说法。由于炮门非常狭窄,火炮的射界调整余地很小。
    “万年清”外观的重要特征还包括它的涂装,从现存的“万年清”舆图分析,当时使用的是非常漂亮的法式涂装。舰体全部涂刷成天蓝色,由于船体是木制,为了让水下部分更加耐腐蚀,水线下的船体用铜皮包裹,因而水线下的颜色是铜色。这种优美的涂装在中国近代海军史上犹如突然而降的天马,令人称奇。虽然“万年清”是一艘军舰,但是修长的舰体、华丽的涂装,使这条船给人的第一印象不是威武而是美丽。
    与中国福建船政的情况类似,当时东瀛岛国日本发展自己的舰船建造工业,同样也是在法国总工程师和技术的支持下,在“万年清”问世多年之后,1876年6月21日,日本横须贺造船所下水了一艘与“万年清”非常相像的军舰--炮舰“清辉”。这艘在法国工程师指导下完成的军舰排水量897吨、长63.1米、宽9.1米、吃水3.9米,装备1台蒸汽机,单轴推进,功率443马力,航速9.6节。可以看到“清辉”舰长不及“万年清”,宽度却大于“万年清”,长宽比上显然不如“万年清”更适宜快速航行。此外,“清辉”的主机功率不及“万年清”,航速也低。与这艘比“万年清”迟到了几乎6年的军舰相比,就能看到船政建船最初的技术起点,在这一刻,中国的近代蒸汽舰船建造水平超越在日本之上。
    北调南差
    “万年清”舰下水后就停泊在船政附近的江边,进行舾装工作。船政大臣沈葆桢考虑到“新船如生马,非衔辔均调不相习”,非常有远见地决定预先为“万年清”选配官兵,在舾装阶段就上舰训练,熟悉军舰,而后由近渐远,逐渐练习驶出大洋。
    38岁的副将衔补用游击题补澎湖右营都司贝锦泉任“万年清”管带。贝锦泉,字敏修,浙江宁波人,是中国近代海军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早年家境贫寒,经乡人介绍上葡萄牙船当水手,由此迈入了近代航海知识的门槛,后因病返乡,靠渡船为生。当时,中国沿海海盗横行,宁波地方政府和士绅花钱购买了一艘改装的蒸汽明轮炮舰“宝顺”号,聘贝锦泉为管带,北上、南下,击灭了大量海盗船,由此声名赫赫,贝锦泉也成了第一位管带蒸汽军舰的中国人。左宗棠督抚闽浙后,受左的亲信幕僚胡雪岩推荐,贝锦泉进入闽浙总督帐下,出任福建购买的“华福宝”小轮船管带,是当时闽浙乃至中国难得的军舰指挥人才,左宗棠将他留用给沈葆桢,沈葆桢将其委任为“万年清”管带,可谓知人善任。
    极有特色的是,“万年清”第一批官弁水手,除了3名军乐队的成员是江苏人外,其余包括大副沈仁发、二副孙晓云、三副屠才友在内的94人无一例外都是浙江宁波人。宁波是二次鸦片战争中常捷军的诞生地,同时宁波沿海渔户众多,“宝顺”轮船击灭海盗、以及宁波官商招安的中国海盗舰队击败盘踞宁波的葡萄牙海盗,都是闻名一时的例子,宁波出好水手,也就成了时人的共识。如同北洋海军的船配用荣成、蓬莱水手一般,船政的军舰上配用宁波籍的水手,几乎成了一种传统。
    1869年9月初,“万年清”的舾装完成,日意格与达士博等带领西方技术人员对蒸汽机进行试机、调校,一切情况良好。9月18日,在船政官员黄维煊会同下,贝锦泉指挥他的老乡们升火起锚,“万年清”驶离船政江边,沿闽安、馆头、壶江一线,在马江中进行首次试航。9月25日傍晚,沈葆桢在日意格等的陪同下亲自登上“万年清”,船政大臣首次体验蒸汽军舰的感受。26日凌晨,“万年清”顶风逆潮驶出马江,进入了浩瀚的大海洋面,当时东北风大作,浪潮极大,沈葆桢异常激动地记下这从未见过的壮丽景观--“星月在天,一望无际,银涛万迭,起落如山”。船政大臣在海浪颠簸中逐渐感到有些眩晕,体力不支,但是欣喜地看到“万年清”上的水手“皆动合自然”。经过航海、测速、试炮等多项检验,“万年清”试航成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