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一部电视剧《北洋水师》让很多观众熟悉了1894年黄海海面上弥漫的硝烟;二十年后的今天,电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挟裹惨烈战史再现银幕——两部影视作品讲述同一段历史,导演和编剧也是同一人——冯小宁。在这位拍过《红河谷》、《举起手来》、《紫日》等一系列战争影片的导演看来,甲午之战,双方的胜负之道何在?历史遗留的问题何在? 体制·民主打垮了腐败 记者:二十年时间,两次拍摄关于甲午之战的影视作品,你看待这场战争的视角有什么变化? 冯小宁:在拍《北洋水师》那个年代我研究史料,就很清楚地知道:甲午之败是必然的。从战略高度来讲,其实李鸿章和洋务运动的这些大臣们,都已经清醒地认识到“海权”的重要。中国近代史上每一次挨打,敌人都来自海上。发展海军的急迫性,就连慈禧太后也意识到了,所以她同意花重金买洋人的军舰,建立清朝自己的现代化海军。这个架子已经搭起来了,而且拥有了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实力,为什么甲午年被日本打得一败涂地?应该说,清王朝输在腐败的体制上,输在没有与时俱进。战略方向虽然对路,可发展海军是需要长期坚持推进的过程,不是一锤子买卖。 记者:对,关于晚清的体制腐败导致落后挨打,史学界多有论述。北洋舰队军费匮乏、装备落后,在和日本开战之前,就有很多细节预示了落败的命运,可根本原因还在体制上。 冯小宁:因为晚清的体制就是独裁,慈禧太后一个人说了算,下面的大臣无论你是改革派还是保守派,都得围着慈禧转。李鸿章是重视海军,希望推进改革,可是碰上慈禧要修颐和园,他能不同意吗?李鸿章要维持自己在朝廷的势力,必须要拉拢太后,要拍马屁。就算不是李鸿章,换了任何一个人在这种体制下,都得去挪用海军军费。相反,如果是在一个民主的、充满活力的体制下,各种力量能够相互制衡,就有可能避免少数人的专制之祸。 记者:也就是说,我们知道“中国为什么输”,更需要思考“日本为什么赢”。 冯小宁: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变成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无论天皇掌握多少权力,都还有立宪体制来形成制约。所以说,当国家命运掌握在一个人手里时,这个国家是不可能同世界列强相抗衡的。还有日本人发动战争的决心很强大,清朝备战不足,很大程度上是对日本人心理的判断失误,认为日本只是跟我们叫板,不敢真打——其实他们早就准备好开战了。 记者:现在有研究表明,在战前,日本海军的信心也不是很足。 冯小宁:是的,日本人在打仗之前也在盘算,万一打败了怎么办。我在电影里也讲到了,日本人说我们已经做好战败的准备,大不了就是退守本土,承受清朝的强大报复。实在顶不住的话,天皇甚至准备退到北海道,这个战争预案是有的,最后没有发展到这一步,反而大获全胜。对日本来说,他就是赌,你以为我不敢打,我偏要狠狠地打。李鸿章的观念就是日本人会收敛,可以通过美、英、俄列强来给日本施压,因为列强都要维护远东利益。错了,甲午战争的教训就是,退让将导致更大的牺牲。甲午之战造成日本的野心越来越大,终于走上全面的军国主义道路,直到二战,我们用三千五百万人的生命保卫国土,这个教训不可以随便忘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