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器做武器的国家,也曾在火器枪械制造上领先于世界,但鸦片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却在洋枪洋炮面前不堪一击。有人归咎于这是满清将“骑射乃满洲根本”作为军队的指导思想,致使军队武器的落后。 早在北宋时代,中国人就将火器列为正式装备。火器出现不久,人们就谋求提高火器的射速,以增大杀伤效力,于是中国人又发明了具有速射和连发功能的枪械。明神宗万历年间,有位武器革新家叫做赵士桢,他毕生研究军事技术,是最早系统研究西方先进知识的有识之士。他曾参照西方的连发火器制成有5枝枪管的“迅雷铳”,可以轮流发射5颗子弹,随后又在“迅雷铳” 的基础上改进研制成了“连铳”,轮流发射的子弹比“迅雷铳”更多了。 比赵士桢发明更令人惊叹的是康熙时期,著名的兵器发明家、火器专家戴梓研制了 “连火铳”这种连发武器,这在当时远远领先于西方国家的火器,从事中国古代战争器械研究的专家陆敬严先生认为,“连火铳”是现代机关枪的前身。 不过,这一发明并没有被真正的装备于清兵中,而发明者最后的下场也令人扼腕叹息。 人们知道“连火铳”存在的主要依据是《清史稿》,其中写道“梓以布衣从军,献连珠火铳法”。一名叫戴梓的浙江人曾将自己发明的“连珠铳”献给康亲王。 公元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耿精忠自福建起兵进犯浙江,响应吴三桂叛乱。康熙皇帝派遣康亲王杰书为奉命大将军,率清军赴闽浙征讨耿精忠。戴梓弃笔从戎,随军出征。他向康亲王献上了自己发明的“连珠铳”。 根据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人们对这种连发武器有了大概的认识: 形若琵琶,凡火药铅丸,皆贮于铳脊,以机轮开闭。其机有二,相衔如牡牝,扳一机则火药铅丸自落筒中,第二机随之并动,石激火出,而铳发矣,计二十八发,火药铅丸乃尽,始需重贮。 这种武器的设计十分巧妙,形状很像琵琶,能够连续射击28发子弹,不仅解决了旧式火铳用火绳点火,容易遭受风雨潮湿影响的难题,同时也吸收了西方洋火器能够连续射击的优点,使用方便,能够提高战斗力,比欧洲人发明使用机关枪早200多年,威力和优越性超过当时世界强国的同类火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