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清朝 >

噶尔丹东侵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华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噶尔丹东侵 
    明末清初,我国北方蒙古族分为三大部:漠南蒙古,在今内蒙古地区;漠北蒙古,在原外蒙古一带;漠西厄鲁特蒙古,在天山以北一带。漠西厄鲁特蒙古共有四部:和硕特部,游牧于今新疆乌鲁木齐地区;准噶尔部,游牧于今伊犁河流域;土尔扈特部,游牧于今新疆塔城地区;杜尔伯特部,游牧于今额尔齐斯河流域。 
    自明崇祯八年(1635年)巴图尔珲台吉执政后,准噶尔部逐步走向兴盛,先后兼并了土尔扈特部及和硕特部的牧地。土尔扈部被迫越过哈萨克草原,迁往俄罗斯额济勒河 (今伏尔加河)流域。和硕特部则被迫迁居青海。康熙十年(1671年),噶尔丹成为准噶尔汗后,准尔噶尔部加快了兼并扩张的步伐,先后并吞了新疆境内的杜尔伯特部、辉特部,占有天山北麓。康熙十六年 (1677年)又进占青海和硕特部。翌年,攻占天山南麓的叶尔羌汗国,占领南疆。随后,又向中亚扩张,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占领了费尔干纳(今乌兹别克东部)。 
    噶尔丹上台的前十余年,准噶尔部与清朝政府保持着较好的贡使关系。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限制厄鲁特贡使入京人数,噶尔丹因此怀恨在心,转而积极与沙俄接近。这恰好为妄图侵略中国西北边疆的沙俄所利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底,中俄边界谈判俄方全权代表戈洛文在伊尔库茨克多次召见准噶尔使者,提出建立中俄准联盟,阴谋策动噶尔丹叛乱,煽动其进攻漠北喀尔喀蒙古。其后,噶尔丹气焰日炽,妄图占有漠北,煽诱内蒙古,实现其“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的野心。
    清初,喀尔喀蒙古形成了车臣汗、土谢图汗和扎萨克图汗三部,但三部不和,内讧不断。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夏,噶尔丹借口土谢图汗杀死其族人多尔齐扎布,亲率骑兵三万自伊犁东进,越过杭爱山脉,进攻喀尔喀,先后击败喀尔喀三部,占领整个漠北。喀尔喀蒙古三部众逃往漠南乌珠穆沁(今内蒙古乌珠穆沁旗),并请求清廷保护。清朝政府即命尚书阿拉尼前往安抚救济,把他们安置在科尔沁(今内蒙古科尔沁旗)草原放牧。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阿尼拉奉命前往漠北责令噶尔丹罢兵西归,退还喀尔喀三部牧地。噶尔丹以必得土谢图汗为辞,继续占据喀尔喀地区,并选拔数十万精锐部队,准备对内蒙古发动攻势。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正月,噶尔丹派使者达尔罕到伊尔库茨克会见沙俄基斯梁斯将军和戈洛文,要求军事援助,得到了“俄国军队将以相应的行动支持厄鲁特军队进攻土谢图汗的保证”。噶尔丹遂以追击喀尔喀三部为名,率精兵二万自呼伦池 (今呼伦湖)沿大兴安岭西麓南下,大肆掠夺内蒙古乌珠穆沁部 (今内蒙古乌珠穆沁旗一带)。清尚书阿拉尼督内蒙古兵在乌尔河(即乌拉桂河,在乌珠穆沁境内)迎战,反为所败,噶尔丹乘胜东趋札萨克蒙古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