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清朝 >

资本主义列强频繁发动的侵华战争(7)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奇虎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光绪二十年 (1894年)春,朝鲜发生“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国王求援于清政府。日本决定乘机发动战争,于是设置圈套,竭力怂恿清政府出兵,诡称日本“必无他意”。及少量清军开抵朝鲜牙山,大批日军随即进占汉城、仁川一带。因起义军很快被朝鲜当局招抚,清政府建议中日双方同时撤军。日方拒绝,并提出中日两国共同改革朝鲜内政的无理要求,意在激化中日矛盾,制造决裂。日本的战争意图已很明显,清廷内部就此出现帝后两党分歧。光绪皇帝及帝党官僚主张备战抗敌,而以慈禧为首的后党集团则寄望于列强的干涉。主持对日交涉的李鸿章听命于操有实权的后党,一次又一次地乞求欧美各国调停,直到最后落空,才被迫向朝鲜增调军队,但为时已晚。六月二十三日,日本采取突然袭击方式,于丰岛海面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并向牙山清军发起进攻。战争实际上已经爆发。七月一日,中日正式宣战。 
    甲午战争进行了八个月,其间清政府不失一切机会求和,对抗战始终抱着消极态度,因而,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失败的结果。战争开始后,入朝鲜的清军被置于平壤,不筹战守,及日军来攻,将领左宝贵以身殉国,而主帅却下令撤退,一气逃过鸭绿江。八月十八日的黄海海战,中国北洋舰队因经费被清朝统治者挪用于享受挥霍,成军后再无改进,炮位、航速不及日舰,战斗中蒙受严重损失,只是由于邓世昌、林永升等爱国将士的舍身杀敌,才给敌舰以重创。但北洋舰队此后即奉令移驻威海卫港内,再不准出海,制海权于是尽归日本。九月末,日军侵入中国东北,轻而易举地占领了大连、旅顺在内的整个辽东半岛及辽南诸多要地。次年正月(1895年2月),坐困威海卫的北洋舰队遭日军围歼,全军覆没。至二月中旬,清军在山海关外溃败,清政府便决心不惜任何代价以求降。 
    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在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主要条款是:1.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2.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3.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4.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任意设厂。此外还有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及给日本最惠国待遇等规定。 
    《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空前严重的恶果。其中割地一项,直接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由于沙俄对中国东北久怀领土野心,中日刚一签约,它便拉拢法国与德国,用中国加赔3000万两作条件,逼使日本退还辽东半岛。随后,俄、法、德三国即为“干涉还辽”勒索“报酬”,分别“租借”了中国的旅大、广州湾和胶州湾。英国不甘他国争先,同时强租了威海卫和九龙两地。战后不数年,中国沿海港湾就被列强抢占殆尽,沿边乃至内地大部分领土也被它们分割为势力范围,中国已到名存实亡的地步。其它约款同样影响至巨。准许外国人在华设厂,适应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需要,外国资本从此汹汹而入,使中国本就脆弱的民族工业受到更为致命的摧残和打击。而数额巨大的赔款,既底定了日本后来再次侵华的基础,又迫使清政府大借外债,从而造成中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对帝国主义的全面依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