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楚、陕农民起义战争 乾隆 (1763—1795年)、嘉庆 (1796—1820年)年间,清朝社会矛盾、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其中以嘉庆年间川、楚、陕农民起义战争历时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广。 川楚陕边界高山丛林密布,广袤千里的南山、巴山老林地带,自古以来就是流民的聚集地,也是封建统治力量较为薄弱的地区。乾隆后期,来自四川、湖北、河南、江西、安徽等省的流民已达数百万之众。他们靠租种地主土地和到附近工场做工维持生活,不仅身受地主、雇主的残酷剥削,并遭到种种超经济压迫。由于“地方遥远,山民受其凌辱,无可告诉,无为申理”,往往逼得流民铤而走险,他们或贩私盐,或私铸私贩铜币为生,或数十、数百人进行武装斗争。绝望中的流民们,便成了白莲教等秘密宗教传播的最好对象。 乾隆后期,白莲教活动已渐渐从宗教活动转向组织群众斗争,而且更加活跃。这时,活动在楚、豫、川、陕老林地区的白莲教组织主要有刘松、刘子协的混元教,宋之清的西天大乘教,王应琥的收元教。他们有各自的弥勒转世和牛八,表示坚决“反清复明”。白莲教在各地的迅速发展及其鲜明的反清性质,引起了官府的注意,清政府开始对教徒进行搜捕。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宋之清、王应琥、刘松相继被捕,白莲教支派各组织几乎全部遭到破坏。在大肆搜捕白莲教的过程中,官吏胥役趁机敲诈勒索,“竟以查拿邪教为名,四处搜求,任听胥吏多方勒索。不论习教不习教,但论给钱不给钱”,造成大批人民贫困破产,流离失所,终于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武装反抗斗争。 1.湖北、四川白莲教起义及襄阳义军的失败 乾隆六十年(1795年),湖北各地白莲教首领密商定于“辰年辰月辰日辰时” (嘉庆元年三月初十日,1796年4月17日)同时举义。由于起义活动为官府所侦知,荆江地区枝江、宜都两县的白莲教徒在张正谟、聂杰人率领下提前两个月起义,湖北各地白莲教徒纷起响应,各路义军“所在充斥,多且数万,少者数千人”。在湖北西部五府一州燃起了反对清朝统治的冲天火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