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郑克塽派亲信冯锡圭等赴澎湖议和,正式表示归附清朝,听从安置。郑克塽等人在关键时刻能认清形势,作出这一顺应历史潮流的决定,对于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 七月十五日,冯锡圭等到达澎湖,奉表归降。施琅将此事即奏清廷。康熙帝接到奏疏,正值中秋佳节,即席欣然赋诗,盛赞祖国的统一:“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来廷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开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八月十一日,施琅率领清军向台湾进发,十三日到达台湾,一路上受到台湾汉族和高山族人民的热烈欢迎。他们热情地为清军引路,送水送饭。十八日,郑克塽率领冯锡范、刘国轩以及所有文武官员,缴册印降清。 清廷对于回到祖国怀抱的台湾各方人士,均给予优惠待遇和妥善安置:将郑克塽、冯锡范、刘国轩等迎到北京,封官赐宅;对于郑氏广大官兵,愿意入伍及归农者,听其自便;对于归来的亡明宗室,给予屯田、种牛,安置在山东、河南等地。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圣祖又下诏说,郑成功不同于三藩,并非“叛臣贼子”,令将其父子两柩归葬故地南安。这些措施,有力地保证了台湾问题的圆满解决。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四月,清廷在台湾设置了一府三县,即台湾府和台湾、凤山、诸罗三县,隶福建省管辖;又设官兵镇守:台湾设巡道一员、总兵官一员、副将二员、兵8千,设澎湖副将一员、兵2千。这些措施不仅增强了清中央政府的统治权力,而且密切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和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这对于抵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维护祖国的独立和安宁,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