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明朝 >

龙湾之战:朱元璋击败陈友谅 应天局势转危为安(3)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华网论坛 佚名 参加讨论
不过,尽管陈部非常强大,可它也有一个相当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如像朱同志说的,老陈不懂得“养威”、“伺时”的道理,他不晓得应该加固自己的根本再伺机进取,也不晓得用兵当“静若处子,动如脱兔”。否则,一旦他在前线有所失利,后方势必就会出现不稳;且军队肆意征伐,得不到良好的休整,容易疲敝,战斗力也因此不能保证。 
    这里就隐含了一个“重质”与“重量”的问题,重质就是首先强调应加强根据地的建设、巩固问题(高筑墙、广积粮),而重量的结果必然是陷于盲目扩张。显然,朱部与陈部之间的较量,就分明地体现着“质”与“量”的较量。
    一个是高屋建瓴,占了天时(主动权)、地利,一个则处于逆水仰攻、两线受困的危局②,却占尽了人和。一个是咄咄逼人,一个则是当仁不让,可以说,双方势均力敌、棋逢对手,将要上演的必将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殊死之战……
    ② 虽说得上是两线作战,但情形却远没有那么严重,东线的张士诚太不积极。相比之下,太平军之所以速亡于清军之手,其中军事上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两线受困严重,而忠王李秀成不重视加强上游的防守。
    对于如何接收、安置降兵(俘兵)的问题,总是战争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工作做得好,就可以使自己的力量得到成倍得加强,做得不好,势必就会为未来的作战增加阻力。
    解放军可以说是这一工作做得顶好的队伍了,很多国民党的被俘、投降士兵经过短暂的改编就成了解放军的生力军;反观国民党军队,却完全做不到这一点。也正缘于此,本来装备奇差(小米加步枪)、兵员最初不过一百三十余万的人民解放军,居然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就打败了装备良好(飞机加坦克)、兵员最初达四百三十余万的国民党军。这不得不说乃是一个战争史上的奇迹。
    历来也有一种说法,叫做“杀降不祥”,不但杀戮有背上天好生之德,而且如此一来敌人就不敢再投降了,且必要拼命顽抗--这分明就是给自己找麻烦。当然,“杀降不祥”主要是针对一个国家内部的纷争而言的,像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虽然杀降是可耻的和罪恶的,可是如战国时期的白起屠杀赵军与苏德战争时期德军大量杀害苏军降兵,便都是极端的权宜之计。
    没有永远的敌人,有的只是永远的利害算计;只有你把降兵的思想问题给解决了,他们就会死心塌地追随着你。
    话说至正二十年的五月,陈友谅部大举进攻安庆下游的池州,结果被徐达等所击败。
    本来,自从杀了赵普胜,陈友谅即有窥池州之意。朱同志对于陈部的意图是了然于胸的,所以他赶紧把常遇春同志也调到了池州,以加强那里的守卫工作。不然,长江防线一旦有失,应天就完全暴露在敌人的枪口之下了。
    在敌人还没有来进攻之前,运筹于帷幄之中的朱老大便派人前往池州,告知徐、常等同志道:“陈友谅的部队朝夕之间就可到达池州城下,你们应该以五千人守城,另派万人埋伏于九华山下。待到敌人兵临城下时,你们城上可以扬旗鸣鼓、大造声势,而后伏兵杀出,断敌后路,那么敌兵必破!”
    徐、常照此办理。当敌人果真杀来时,其锋芒甚锐,他们直趋池州城下。城上扬旗鸣鼓,而后朱部伏兵悉起,缘山而出,循江而下,绝敌归路。这时,城中又出兵夹击慌乱中的敌人,结果陈部大败,被斩首万余级,生擒三千余人。
    对于三千战俘,直性子的常遇春于是向徐同志建议说:“这些人可都是咱们的劲敌,不杀了他们恐怕将成后患。若是让咱们主公知道了此事,他必是要不杀这些人的。”这话里分明就隐含着一点责怪朱老大妇人之仁的意思,其实老常是没能体会到朱老大的良苦用心。
    徐同志不敢擅自做主,只得快马向上面请示。朱老大得信后,赶紧派人来传话道:“务必赶紧告知诸将:而今咱们与陈部的战争才刚刚开始,万不可纵杀以绝人望!被生擒的这三千敌精锐可以全部释放,以备将来之用。”
    可是,由于这常同志性子太急,他欲图先斩后奏。等到使者来传话的时候,那些降兵已经被杀得只剩下三百人了。朱老大得知此事后,那是相当得不高兴:你常遇春这不是要砸我老朱的饭碗嘛!
    不过下不为例,朱老大就饶过了常遇春这一次。而且,他也是考虑到前方压力实在太大,也难怪常同志会做出如此极端的行为。
    对于池州之败,陈友谅那边很快就做出了回应,他派来使声言道:“此战非我意,乃巡边者偶战耳。”那意思就是,这次冲突本不是我陈友谅的意思,我老陈可绝没有吞并下游的意思。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