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二日,清兵逐户屠城。江阴男子或力战到底,或坦然就义,以先死为幸,无一人顺从。江阴女子为保清白,为丈夫、父兄死节,纷纷刺心、自缢、投水而死。前湖岸边,一群群幼童追随母亲、姊姊,高叫“我们死也不降!”投身水中。其状之惨烈,旷古罕有!屠城两日后,清军依例“出榜安民”,城内百姓仅剩藏于高塔、树巅、水沟的“大小五十三人”而已。 清代学者许厚熙所著《江阴城守后纪》最后说,“有明之季,士林无羞恶之心。居高官、享重名者,以蒙面乞降为得意,封疆大帅,无不反戈内向。而阎、陈二典史乃于一城见义。向使守京口如是,则江南不至拱手献人矣。”此言甚当。是前年,思宗朱由检在北京城破前最后一次上朝,怒斥群臣:“朕非亡国之君,汝等皆亡国之臣!”君臣相互责难不休。而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皆为微末小吏,江阴百姓也素无好勇之风,却在清军重围之下,坚守八十余日,城破后拼死巷战,“竟无一人降者”,不知思宗地下有知,又作何感想?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焉”,忠义本在民间! 史述,阎应元躯干丰硕,双眉卓竖,目细而长曲,面赤有须,相貌风神酷似武圣关云长,更能号令严明,以身作则,体恤下属。陈明遇为廉明干吏,刚直能断。冯厚敦博学善文,温良恭俭。他们都是从民间读书人而成为下级官吏,或精于军事,或长于庶务,或致力教学。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士”的全部美德,其表现,正如大英雄文天祥绝笔诗中所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因为仁至,所以义尽。读圣贤书,所学何为?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历史、文化和风俗,构成一个民族的特性。”江阴弹丸小城,孤立无援,重压之下,势在必败,但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和江阴百姓用八十天的浴血抗争和最终近二十万人的死难,展示了一个民族的普通成员誓死捍卫自己文教风俗的决心。其凛凛气节,万古流芳! (后记:满清覆灭后,民国时誉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为“抗清三公”,重建江阴明伦堂,例时祭奠三公及死难军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