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战争战术 在战争战术方面,明朝军队也颇有创造。明朝初期使用的火铳是洪武火铳,射程不远,且不能持续发射,难以形成持续的杀伤力。将领沐英在云南使用火铳对付象(即大象)兵,创造出了先进的火器战法。即:根据敌军大象兵打前阵的特点,将火铳兵列队为三行,敌象兵前进后,第一行首先发射火铳,然后第二行、第三行继续发射,在二三行发射时,第一列就可以从容装好子弹,形成完备而持续的强大火力(置火铳为三行,列阵中……前行退后,次行继之;又不退,次行退后,三行继之)。这种开创性的战术克服了当时火铳的局限性,三行轮流开火,没有丝毫停歇。凭借此法,沐英彻底平定了云南境内的叛乱。 百年之后,普鲁士国王菲特列二世经过长期钻研,发明了与之类似的三线战法,其排兵布阵方法与沐英的三行火器法如出一辙,并借此战法称雄欧洲。 明成祖朱棣在远征漠北时,由于蒙古骑兵极快的速度,三行火器法也难以抵御。于是朱棣通过对先进武器的利用、战术的科学分析和战斗细节过程的认真编排,命令军队使用了新的战法。在遭遇或发现蒙古骑兵后,神机营士兵立刻向战斗阵型前列靠拢,做好火炮和火铳的发射准备,在统一指挥下进行齐射蒙古前骑。神机营射击完毕后立刻撤退至两翼,然后由三千营与五军营的骑兵对已经受创的蒙古骑兵发动突击。最后由五军营的步兵对蒙古骑兵发动最后一轮打击。其布阵原则:“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前锋要疏,后队要密,锋疏则达,阵密则固”。明成祖提出的“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步卒次之”作战原则,神机营配合步兵、骑兵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火器的应用更趋专业化。 三百多年后,拿破仑开始使用与朱棣时代的明军类似的战法:先用大炮轰,再用骑兵砍,最后步兵上。正是凭借这套战法以及变化利用,他征服了大半个欧洲,其威震天下的资本正是他那独特而富于机动性的炮骑结合战术。 在南方沿海抗倭战争中,著名抗倭名将俞大猷“审度地势,匠心独创,制造独轮战车以拒敌骑。尝以车百辆、步骑三千,大挫敌万骑于安银堡。文进上其制于朝,遂置兵车营。京营有兵车自此始。”万历年间,发生在朝鲜碧蹄馆的遭遇战就很能说明问题,2000人的辽东铁骑消灭了2000多同样从事前哨侦察的日本精锐尖兵。之后被丰臣秀吉手下最精锐的小西行长第一军35000人围攻,明军防御时则又体现出了车阵的威力。当时血战一天阵地仍然很巩固,李如松亲自带领近卫1000余人,和最近的一支1000余人的军队来驰援,日军望风而退,整个战役日本军队损兵达7000人。 明朝后期的海战战术战法也极为先进,郑成功获得“龙熕炮”后专门设计了一种炮船安置此炮,这种炮船后被称为“龙熕船”。其上前后各安置一门龙熕炮,主炮炮弹重24斤,射程4至5里。海战时运用郑氏水师独步海疆的“五五制”战舰队形和指挥系统,即利用“五点梅花阵法”将对方“线形队列”分成几段,形成局部围攻以后,用轻巧的快船架设重炮进行艉射(Raking Fire)。此战法比英国海军称霸全球手所用的类似的“纳尔逊战法”(Nelson touch)早出现了100多年,即便是到了英国的马嘎尔尼使团访问满清的1793年,“纳尔逊战法”都还没有出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