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为贵”的文化根源 记者:我们看到,郑和下西洋带去了瓷器、工艺和文化,架起了与世界沟通的友谊桥梁。我们也看到,在同一时期的多次伟大航海中,惟有郑和航海是希望与诸国“共享太平”,这是为什么? 何芳川:明成祖言:“今遣郑和赍敕普谕朕意。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共享太平之福”的和平理念,是古代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一个基本特点和优点。这种理念,根植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生存环境之中。作为古代世界最发达的农业社会和农业文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古代文明程度最高的农耕民族。农耕民族是束缚在土地上的民族;是受制于播种与收获的民族;是期盼不违农时,四时安平的民族;是不冀攻掠但求稳守家园的民族。这个民族所创造的文明,在其精神层面必然凝聚一个突出的理念,就是“和为贵”。“共享太平之福”,就是“和为贵”在永乐皇帝处理对外关系中的基本理念,也就是郑和及其追随者伟大远航活动的基本理念。当大明帝国崛起于雄强之际,它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武力———郑和远航船队,追求的乃是一种文明的理想,是止戈为武,是和平,是“共享太平之福”。 郑一钧:中国历代以来,对待来华朝贡各国,都是采取“厚往薄来”的政策,这不仅是显示中国的大国风范,也体现了中国“厚以待人”的传统美德,是中国政府褒奖远方国家派使臣不辞辛苦来华访问的诚意的一种表示。另一方面,在海外开展国际贸易,郑和使团则采取公平交易、互利互惠的原则,堪称国际之间文明经商的典范。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启示 记者:在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我们怎样纪念这一历史壮举? 姚明德:中国政府十分重视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成立了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领导小组,由交通部部长张春贤任组长,中宣部、外交部、文化部、财政部、国防科工委、国家海洋局、上海市、江苏省、福建省、云南省、中国科协、中国航海学会、中国海洋学会等部门、省市和单位共同参加。纪念活动主题定为“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届时将举办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大会、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展览、郑和航海暨国际海洋博览会等六项主要纪念活动。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睦邻友好的优良传统,增强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特别是与东南亚国家业已存在的友好关系,增强与世界各国的友谊,促进世界和平与社会发展。 郑一钧:郑和航海的光辉业绩,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高超智慧和非凡勇气,体现了中国人民热爱祖国、热爱航海事业,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百折不挠的优秀品格,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开展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就是要弘扬郑和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激励全国人民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持改革开放,扎实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记者:我们应从郑和远航的历史中得到什么启示? 郑一钧:大量的事实证明,郑和下西洋代表着中国历史上在海洋上最强大的时期,中国对海外不实行侵略扩张政策,不搞霸权,在国际交往中反对持强凌弱,而致力于同各国发展睦邻友好关系,走向共同幸福和持久和平的光明未来。弘扬郑和精神,可为今日中国的民族振兴提供有益借鉴,可以充实和丰富民族振兴的内涵。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和平实践,后人从中可以深刻理解到,“民族振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5000年来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爱好和平品德的集中体现。这种精神包括 开放兼容的思想、开拓创新的勇气、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何芳川:郑和率领的中华远洋船队,怀着强烈的文明使命感,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大洋大海上,“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全方位传播了中华文明,在增强中华文明与亚非大陆各民族的了解与友谊当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郑和远航走在了古代世界和民族友好交往的历史前列,在人类文明交汇史上树立了一个光辉典范。 但与此同时,在郑和远航船队的身侧,在世界的西半球上,也开始了另外一项远航事业,这就是所谓西方开启的大航海事业。那项大航海事业,根植于和郑和全然不同的文明环境——正在开始转轨的、走向近代的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土壤中。这个文明的土壤与环境,使得西方的大航海不像郑和远航那样戛然而止,而是日益发展壮大,带来了一个日渐全球化的近代世界。今天看来,在皇权直接支持下的郑和远航乃是一首东方封建文明威武雄壮的绝唱,它使这一文明更加成熟化、圆满化。而在西方,支持哥伦布和达·伽玛牵头的那种由民间商贸力量参加的大航海活动,则奏响了新的近代文明的序曲,带来了文艺复兴和历史的伟大变革。这也给我们启示——在每一次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在建设一种新的文明的重要关头,只有把握住历史的机遇,着眼长远、吸纳推广,才能在世界文明发展的主流中发挥和平大国的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