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明朝 >

郑和远航是有史以来最文明的人类交往(1)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光明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公元1497年,葡萄牙人达·伽玛率领由4艘船组成的船队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欢呼着到达南印度的古里。古里人却告诉达·伽玛:“早在90多年前,就有一个强大的远洋船队来过这里,他们每次都有20到30艘巨船,装备非常精良。”那便是郑和的船队。
    自1405年7月11日始,郑和率领规模空前的船队七下西洋,这支规模空前的远洋船队,云帆高张,从中国的海岸向南、向西,一路播撒中国古代的先进文明。
    北京大学前副校长、著名史学家何芳川这样评价郑和远航:“自从有人类文明以来,文明之间就有交流、交汇。在整个文明的交流与交汇史上,唯有以郑和远航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对外交往最文明。因为,它最和平。” 
    “共享太平之福”
    记者:郑和船队被称为古代世界规模最大的外交使团与商队,能否简要回顾一下当时的盛况?
    姚明德:当代一位美国学者路易斯·丽瓦塞斯曾评论道 “郑和船队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是一支举世无双的舰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是没有可以与之相匹敌的。”据史料记载,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有27800余人,第二次有27000余人,第四次有27670人,第七次有27550人。人员如此之众,相比后来的哥伦布、达·伽玛、麦哲伦100至300人的航海规模可谓壮观之极。郑和每次远航的船队都拥有100至200艘大小船舶。最多的一次是第一次下西洋,有船208艘,其中大、中号宝船62艘。宝船是船队中的帅船,“大者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三十七丈”,用作使团领导成员和外国使节乘坐,以及装载明朝赠给各国的礼品和各国回赠的珍宝。船上4层精美豪华的宫廷式建筑,凝集着灿烂的中华文明,高耸入云的9桅12帆随风满张,在浩瀚的海面上蔚为壮观,被后来的学者喻为“船的城市”。
    记者:郑和的船队七次下西洋,未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当时是怎样一种情况?
    何芳川:郑和船队无疑是古代世界规模最大的外交使团与商队,但同时,它又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海上武装力量,追随郑和远航前后近30年的数以万计的人员,绝大部分的身份都是“下番官兵”,是军人。郑和本人也是武将军职———“总兵官”。这是一支真正的无敌舰队。它如果以战为业,那会是所向披靡的。但郑和船队所到之处,都是友好交往 馈赠礼品,迎送使节,和平贸易,参与宗教礼仪,等等。真正意义上的战事只有一次,即发生在锡兰 今斯里兰卡 的被迫防卫,并且是出奇兵制胜,将兵祸压缩到最小限度。郑和船队一路留下的是中华古代先进的文明,一路留下的是友好的欢声。实际上,可以说郑和与他的追随者起到了一种伟大的和平使者的作用。
    记者:郑和船队运往海外诸国大量的中国精美产品,刺激了各国不断提升的物质文明的社会需求;在精神文明层面,郑和远航让中华礼乐文明流播四方。能否举一些具体例子?
    何芳川:郑和的船舶,名曰“宝船”,所谓“宝”,主要是指船上所载珍珠、宝石,以及珍禽异兽。郑和船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与各国进行贸易,包括买进番香、没药、象牙、胡椒等货物。郑和船队所载运的输出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明代官办手工业的产品。船队所带的以丝与瓷为代表的中华物品,深受所到各国人民的喜爱。《瀛涯胜览》说 各国对“中国青瓷盘、碗等品,丝、绫、绢、烧珠等物,甚爱之。”《瀛涯胜览校注》说:各国人士“最喜青花瓷器”。《东西洋考》说 所到各国“好市华人磁瓮”。当时诸国的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均深受中国影响,爪哇“行市交易用中国铜钱并布帛之类”;苏门答腊“国中一应买卖交易,皆以十六两为一斤”。
    郑和船队所到之处,第一件事就是“开读赏赐”,宣读大明皇帝的敕谕,就是“宣教化”。“宣教化”还有一项重要内容 “所至颁中华正朔,宣敷文教。”所谓“正朔”即中国历法。乍看起来,“颁正朔”不过是赠送中国历书给各朝贡国,似乎很简单。实际上,这“正朔”内容极为丰富,集中了中国人民在千百年实践中积累的对季节、气候的规律性认识,历书内容还包含许多伦理道德、礼仪习俗等等,是中华农业文明的集中体现。
    郑一钧:当时,东南亚沿海诸国很多部落或城邦还很落后,爪哇岛上的土著居民生活方式还很原始,郑和在当地传播伊斯兰教,建立清真寺,劝人为善。还教当地人凿井、筑路、捕鱼,改善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在爪哇岛,人们将郑和奉若神明,将6月23日———当年郑和初来到岛上的日子作为节日,每年的这一天举国欢庆。今天,在东南沿海各国仍保留有许多的“三宝庙”、“三宝垄”、“三宝井” 郑和原名三宝 ,以此纪念郑和的丰功伟绩。 
    何芳川:应该说,在郑和那个时代,亚非诸国与中国之间,在文明梯次上的落差是很大的。郑和大规模船队的访问对那些国家形成了不小的文明冲击。一时间,学习中国成为风气,正如《明成祖实录》所说的,当时“愿比内郡依华风”、“仰慕中国衣冠礼仪,乞冠带还国”之类的事情比比皆是。在这股“依华风”的热潮下,各国纷纷遣使来华。其中,国王亲自率团来访者就有数国多次。渤泥国王麻那惹加纳乃因病客死中国,临终上表,愿“体魄托葬中华”,对中华礼仪文明倾慕之心至死无悔。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