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文化为什么会走向衰落呢?有人将之归咎于清初实行的海禁,以致于形成一种封闭性的农业文化。这种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清初实行海禁,是为了切断郑成功反清势力与大陆的联系。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政府消灭郑氏反清势力统一台湾后,第二年则宣布开海贸易。于是,中国商船大量地涌向海外,“偏于占城、暹罗、真腊、满刺加、渤泥、荷兰、吕宋、日本、苏禄、琉球诸国”,真可谓“极一时之盛矣”。而清政府为了鼓励海外贸易也经常采取一些奖励措施,如为了解决铜材缺乏问题,鼓励中国商人到日本贩铜,中国商人在东南亚海域非常活跃,保持着相当大的竞争力,中国海洋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仍继续在发展。 中国海洋文化真正走向衰落是在鸦片战争之后,西方航运业的冲击,特别是19世纪50-60年代轮船的推广使用,使中国传统的帆船渐渐遭淘汰,至19世纪70年代,中国帆船已几乎在海外贸易中绝迹。而在此后的近一个世纪里,中国基本上是封闭的,很少在海洋方面有所发展,错失了不少良机。直至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中国海洋文化才重新获得发展的机会,中国领导人开始对海洋投入了关注,认识到海洋具有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资源,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江泽民1995年10月视察海军部队上时讲:“开发和利用海洋,对于我国的长远发展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我们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海洋,增强全民族的海洋意识。”江泽民的讲话对于发展中国的海洋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综观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一般都是先沿海、后内地。我国沿海地区的发展就是一个例子,当前,我国沿海城市如上海、天津、大连、广州、高雄等,都是依靠其特有的海洋资源和海上交通优势,使其经济得到迅速地发展。要想振兴中华民族,繁荣中华文化,就必须在全民族中树立起海洋国土的概念,发展海洋文化。我们今天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目的就是要弘扬郑和船队面向海洋,走向世界,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开拓精神。通过这些活动来提高国人的海洋意识,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海洋文化,为把中国建设成真正的海洋强国而做出不懈的努力。 作者:厦门大学 李金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