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朝疆域的争论,谬误很多,首先是疆域的定义都不清楚,以至于把明朝最大疆域夸张到1100平方公里。其实,明朝的疆域从两个铁的事实就可以判定了,一个是明朝数次大修长城,长城之外的土地就不属于明朝;其次是朱元璋的祖训,北京图书馆现存《祖训录》明抄本和《皇明祖训》明刻本。台湾出版的《明朝开国文献》和日本出版的《皇明制书》等书中也有收录。 《皇明祖训》之《箴戒章》录有朱元璋制定的对外策略: 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犯,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杀伤人命,切记不可。但胡戎(即北元─蒙古)与中国边境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警备之。 不征诸国名列于后: 东北 朝鲜国 正东偏北:日本国(原注:虽朝实诈,暗通奸臣胡惟庸谋为不轨,故绝之) 正南偏东:大琉球国(今琉球群) 西南:安南国、真腊国、暹罗国、占城国、苏门答剌国 西洋国:爪哇国、湓亨国、白花国、三弗齐国、渤尼国 可以看出,诸国,不征、可通商贸易,属朝臣友邦之列。 总的看来,明朝的疆域基本是在长城以内,明朝近300年的主要时间里,国土面积在350-500之间。 一 、定义 疆域所指的境界就不一定有非常完全的主权归属。例如历史上的中原王朝除了拥有主权很明确的正式行政区以外,往往还有不少属国、藩国、羁縻[jm 机迷]单位等各种附属的自治区域。疆域一般只指表层的陆地和水面,不像领土这样延伸到它们的底床、底土和上空。这是由于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这样的延伸还缺乏实际意义,所以人们不可能对这些延伸部分产生主权意识。 领土的拥有者有明确的领土意识,疆域的拥有者却未必有主权意识,而往往根据各自的标准来决定哪里属于自己的疆域。中原王朝的统治者和信奉儒家学说的学者都认为:中国是天下之中、文明的中心,中国的皇帝就是君临天下、拥有一切的最高主宰;“溥(普) 天之下,莫非王土。”(《诗经·小雅·北山》)因此王朝的疆域范围不在于实际上应该到哪里,而是皇帝接受到哪里,或者是哪里的人有资格作皇帝的臣民。被称为“夷”、“狄”、“戎”、“蛮”的人是所谓“天子不臣” 的对象,是没有资格作皇帝臣民的,所以不能算“中国人”,他们居住的地方也就不能算“中国”的疆域,只能是“化外”。 疆域的主要类型: (1)正式行政区 有正式机构加以管理,对区内人民登记户籍,征集赋役和税收,执行法律。 (2)特殊行政区 在边远地区、新控制或占领的地区、非本民族聚居区所设置的行政区,统治者给予一定的优待,实行比较松散的管理,如减免部分或全部赋税,不进行经常性的户籍登记。如西汉时在西南和南方新占领区设置的“初郡”。 (3)军事驻防、屯垦区 在边疆地区设置的军事机构,以控制当地的部分行政事务,如,明代缘边的卫、所,清代的将军。 (4)民族或地方自治地区 在少数民族或新控制的地方政权范围内设置的行政区域。这些区域的共同点是:长官实行世袭,或者按照当地原有习惯产生,但必须得到中央或上级政府的批准或确认。自治的程度各不相同,有的完全保持原有的民政系统,实行原来的行政制度,对中央不承担赋税和劳役,中央不派驻官员,或者只派起顾问和监督作用的官员。 这一类区域的情况相当复杂,又经常发生变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