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明朝 >

天意乎?崇祯帝为灭明尽了最大的努力(5)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国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然而,当此事关民族命运的历史关头,崇祯帝不仅没有丝毫敏感性,反而表现出根本不顾全局的,近乎疯痴般荒唐的意气用事。听完太监杜勋诵读的条款,崇祯帝问首辅大学士魏藻德:”此议何如?今事已急,可一言决之43。”他居然要魏藻德”决之”!本来决策权在皇帝,大臣只能够建言献策,这在王朝中是一个丝毫含糊不得的原则,这样的大是大非的问题,崇祯帝居然要一个臣下替他”决之”,明摆着一副推卸责任的姿态!对此,魏藻德不应该不清楚。他魏某人也不可能不知道,这个崇祯帝绝非没有主见之人,皇帝平日里有主见得到了猜忌自用的地步。现在要他魏某人决策,不是推卸责任又是什么呢?
    同样,魏藻德也不可能不清楚,这个崇祯帝草菅大臣性命的狠劲:最为他献言献策效忠的袁崇焕,陈新甲等人都落得什么下场?要是为他”决之”,落得个谗言惑主”偏安”的名声,能保证保哪一天不被拉出去当替罪羊宰了吗?
        无怪乎,魏藻德的反应是一言不发。魏某人固然懦弱自私,但却不值得深责,因为,权力和责任成正比,应为国家命运担当首要责任的并不是大臣,而是国君崇祯帝!在这样重大的关键时刻,他作为国君不愿挺身而出担当重任,他还做什么皇帝呢?史学界提出:崇祯帝考虑到,如果接受和谈,在将来的正统史家眼中,会永远成为他曾“偏安”的证明。如果这真是崇祯帝当??有”偏安”之嫌,但若拒绝和谈,明朝即告灭亡,试问,”偏安”和亡国的后果,那一个更严重?”偏安”和亡国的罪责,哪一个更重?”偏安”是坏名声,”亡国”又是好名声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不偏安”的好名声导致了亡国,这样的好名声又有何意义!?真是糊涂透顶!
    崇祯帝大错四:无情无义,虚荣苛暴,妄杀忠良
    其三,在人事方面,他不知人,不善用,疑人而用,用人而疑,反复无常,言而无信,偏听偏信,推卸责任,虚荣虚伪,苛暴凶残……几乎犯尽了用人待人之大忌,丧尽了士气人心。在做人(己为君之道)方面:徒有小德而无为君之大德。
    崇祯帝非常勤政,常常天不亮就开始办公,晚上批阅奏章直到深夜,他也没有沉醉于声色犬马当中,他在位期间,皇宫中很少举行宴乐。比起历代明朝皇帝,再吃穿住行方面,他都是最节俭的44。
        崇祯帝的勤奋和节俭,在其即位之初,当然为大臣们树立了最好的榜样。但是当时明朝的腐化,奢靡,颓废的风气不是短时间形成的,不可能一下子改变。而且,要在化解当时面临的危机的前提下,才谈得上移风易俗。所以,崇祯帝以上作风之“德”,只是“小德”。能够化解危机,维护明朝统治之“德”,才是“大德”。崇祯帝恰恰是一个有小德而无大德的人。
    表现之一:己所不欲,强施于人。
    明朝崇祯期间,时逢大饥荒,农民大规模造反和满清入寇,为应付危机,国家的财政困难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崇祯时期,明朝由于两线作战,每年的军费开支高达百应两千万两以上(万历初年国家随处不过四百万两左右),国家财政已经入不敷出45。由于财政困难和腐败,军饷不到位的问题当时时常导致明军内部骚乱哗变。宁远这样的国防重地,欠饷达四个月之久46。袁崇焕杀了几个为首的军官,暂时平息了局势。可是军饷迟迟不到,兵士又哗变。朝廷一次又一次的欠饷,袁崇焕提出了发“内帑”的建议。
        “内帑”是皇帝私家库房的钱。崇祯皇帝有没有钱呢?信史上记载: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府库清单所列,府库存银叁千七百万两,金数千万两,而户部仅银四十万两、捐银二十万两
    当时的危机,急需要崇祯帝挺身而出,果决慷慨的把皇家的钱拿出来救危解困。如果那样做,势必极大地鼓舞人心士气,皇帝以身作则,也会有效地带动百官为国家捐钱。
    但是,对袁崇焕的建议,崇祯帝很不高兴,不愿把自己的钱拿出来(直到李自成攻占北京城在即的时候他才拿出了一些自己的钱,但为时已晚)。
        作为君主,国家危亡在即,应当倾尽所有的救国为先,自己破费又算什么?只要江山保住了,今后有的是聚财的机会。不知崇祯帝在这个时候有什么好舍不得的?退一步来说,爱财私心,人常有之,皇帝舍不得出钱就罢了,可是他又作出了更蠢的事情:他自己不肯出钱的同时,却再三逼迫大臣们出钱。为了逼出银子,他甚至把老资格的大臣投入监狱。直到李自成军兵临城下时,他一度还是不愿把自己的钱拿出来,反倒发起了最后一轮逼迫官员捐银的“攻势”:48他下令说,因外饷不至,太仓久虚,各官务必要捐赀助饷。最初的结果,应者寥寥,太监王永祚、王德化、曹化淳各曹化淳各捐5万两,大学士魏藻德竟只捐了500两。见此,崇祯帝竟顾不得自己九五之尊,向皇亲、太监讨起钱来。他派太监徐高去向嘉定伯、周皇后之父周奎求捐,诏云:“休戚相关,无如戚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