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为何要攻打外国使馆? 1900年6月八国联军与清政府间爆发大规模战争。6月至8月,洋人在京城的使馆成了大炮的靶子。国内史学界长期以来普遍认为攻打使馆的基本力量是义和团,其次还有一部分受义和团影响的甘军,至于荣禄直辖的武卫中军则是在“假进攻,真保护”。使馆久攻不下,更使“义和团浴血奋战,而清政府则暗中保护外国侵略者”之说得到雄辩地证明。这种学说的根据是清末民初问世的一批出自官绅之手的“回忆录”。此后,这些体制内人士的笔墨渐渐被不少学人当成了“基本史料”。 但事实是:1、进攻使馆的基本力量始终是清军,义和团的作用微不足道。2、清军的战术是“攻而不破”。这样,使馆实际处于清军和洋兵的双重“隔护”之下,义和团基本被清军隔离在外,极少在第一线出现。但坊间充斥的却是“义和团在打洋人”的消息。 为什么要采取这种奇怪的“战术”呢?原来西太后慈禧攻打使馆的目的并不是要夷平使馆,杀戮使臣,而是要使各国使臣处于危险、绝望的境地,逼迫列强停战。一旦停战,一切反洋行动尽量往义和团身上推,以此开脱慈禧太后和众大臣之责。换言之,“义和团乃打洋人主力”之说系清廷有意诱人信之。在洋当事者的记载中,都只谈到清军进攻使馆而只字未提义和团进攻使馆。御使郑炳麟甚至奏请太后下令“犁庭扫穴,尽戮之以灭洋人(使馆内人员)之口,将来可尽诿之乱兵乱民所为,非我所能禁御。” 太后老佛爷100年前凤颜大怒,向诸国列强同时宣战,这底气发自何处?至今仍让史学界的“三昏”之派争论不休——— 冲昏派:慈禧对外宣战,由多方面的原因,但促使她最后作出宣战决定的,是6月20日有关天津大沽炮台的“虚假情报”。太后被虚假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增强了她攻打取胜的心理,于是便在次日发布了宣战诏书。持此观点的是哈佛费正清中心研究员(参见《义和团运动若干重要史实辨析》)。 惊昏派:6月16日深夜,江苏粮道罗嘉东向荣禄送密报四条,其中一条是外国人要“勒令皇太后归政”。“‘归政’这一惊,确把他们(西太后、荣禄一伙人)惊昏了。西太后悲愤异常,不再查问虚实,决心孤注一掷……21日,正式宣布开战。”(范文澜:《中国近代史》) 发昏派:“太后一向做事都是留有退路的,只有这次她这个政治家只剩个女人家了。”出此言者为摩尔斯,费正清的老师。 1900年6月21日,清廷确实发布了一道上谕,号召“同仇敌忾,一决雌雄”,通常人们把这道上谕称为“宣战诏书”。但实际上,这道上谕是对国内发布的号召全国军民抵抗侵略的战争动员令,而不是递交外国,宣布与对方进入战争状态的“宣战书”。在这场战争中,冲突双方都没有向对方宣战,外交关系一直未断。实质上,太后不过是向她的子民昭示,我已向十一国(而不是通常认为的八国)洋人宣战,但她并未向洋人昭示宣战。 在使馆被围攻过程中,还发生让常人匪夷所思的情形:清廷不仅在战斗一度中止时向使馆送去米、面,而且还有满车的蔬菜和西瓜。 以战求和。开战前后慈禧的既定方针就一直未变。她在6月13日下令聂士成等准备与洋人一战之时,亦同时下令对义和团“严加剿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