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当中国的英雄,九泉之下的确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为我们的英雄标准,犹如股票的行情,而且是被“政治庄家”操纵了的股票的行情,不是根据民族大义,而是根据现实政治、根据内斗政治的需要,“辨证”地进行“宏观调控”。清王朝塑造武圣人“模范”形象时,据说斟酌了很久,“决赛”中关羽PK掉了岳飞,原因很简单:因为岳飞抗击的是满清的祖先;到了日本全面侵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岳飞则又成了全民景仰的英雄;“今天最危险的时候”早已过去,岳飞却又被各种教科书摘去了民族英雄的帽子,因为抗金只是“中华民族的内部矛盾”;网络上的高论更是令人惊奇,比如东三省是满族同胞带给中华大家庭的“嫁妆”,按此逻辑,当年便不该抗日,否则“日本省”或“东瀛省”便是“和族同胞”带给中华大家庭的又一份嫁妆,难怪网上一篇著名的反讽博文说道:孩子,以后你千万不可当英雄,要当就要当汉奸!于是,今日之乱相便不能理解:一方面,网上“义和团”蓬勃兴起,把口水当利器,逢日必反,杀声震天;另一方面,不读史、不看书,把“九一八”当作“就要发”,更惶论对当年刀头舔血、慷慨赴义的英雄的景仰与纪念。 而日本人甚至把能收集到的每一个阵亡士兵的名字都供奉在香炉前。李登辉当年不顾抗议,非要去祭拜靖国神社,除了政治做秀需要外,也不能不说有亲情的眷恋:其兄李登钦,又名岩里武则,就是战死在吕宋岛马尼拉的台籍日军士兵,其灵位被郑重地供奉在了靖国神社里。 在我收集甲午战争的文物时,十分惊诧于日本人对“先烈”的景仰。《日清战争实记》中,有大量的篇幅报道战死者的姓名籍贯,有大量文献是各地纪念战死者的碑文悼词等。我们可以扪心自问:不要说当年牺牲的普通士兵,即使在前线阵亡的国军将领(光被大陆官方认可的,就有近200人!),我们又能说出他们中几个大名呢?当我们愤怒地指责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我们自己的英烈,还存在我们心中的哪个角落呢? 从网络上搜索一下,“公祭”一词显然在近些年来成了中国的热门,但公祭的对象一律都是那些能“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人文始祖或古代名人,除了南京还在为死难同胞每年祭奠、沈阳为“九一八”拉响警报外,国耻、国难连同那些罹难的祖先和抗争的英雄,基本是从我们的公共记忆中消失了。当纪念成为忘却,甚至成为经营时,还能指望他人来“正视历史”吗?那种依靠政治压力、经济吸引和外交斡旋换来的“谢罪”有意义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