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四年(1081年),宋军入夏作战,判官张太宁在向神宗汇报本路运粮事务时称:“自岭以北则山险少水车乘难行,以臣愚虑可就岭南相地利建一堡寨,使大车自镇戎军载粮草至彼,随军马所在,却以车前夫畜往来短半”。可知,军需粮食是由关中运至前沿堡寨以后,再由机动部队的“车前夫畜”将堡寨中的粮食转运到急需补给的宋军手中。这样做的好处十分明显:由于宋军主力机动作战,后方运粮往往难以摸清宋军的具体位置,如果负粮追寻宋军,不但费时,而且劳民伤财,更有被夏军劫夺的危险;如果只将粮食运到堡寨,安全可靠也颇为省力,然后再由“车前夫畜”负责将粮食运到最终目的地。“车前夫畜”随军作战,了解宋军的位置和需求,可根据具体情况调节粮食的运量,合理分配,多需则多运,对于缺粮缓急不同的部队,可以区别对待。 可见,堡寨在北宋后勤补给的产粮和运量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正是因为如此,堡寨才得到了北宋政府的认可,尽管它在抵挡夏军入侵方面略显微弱,但在对夏作战中一再沿用。宋人对这一时期堡寨的军事功能做了很好的总结:“寨栅本以通粮道,护耕农,非有易于攻守。”可谓精辟之极! 后勤补给之保障体系 综观这一演变历程,北宋设立诸多堡寨的主要意图在于同西夏争夺边境地区的人口和土地资源。面对西夏的入侵,众多堡寨虽不曾被攻破,但也只能无可奈何地坐视,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堡寨在后勤补给方面所发挥的屯田、护耕和疏通粮道等作用在堡寨诸多军事功能中是最为主要的。北宋正规军戍守堡寨所造成的近空里虚和后勤补给的短缺,是促使堡寨戍兵性质变化的两大决定性因素,而戍兵性质的变化又直接导致了沿边堡寨军事功能的转化。堡寨戍兵性质的转化以及堡寨与沿边耕地资源的结合,最终将堡寨的军事功能定位于与后勤补给相关的屯田、护耕和疏通粮道。 旷日持久的宋夏战争变成了一场双方比拼后勤补给的竞赛,谁能保证前线军队的粮食供应,谁就能在对峙中赢得主动;谁破坏了对方的后勤补给,谁就能在冲突中占得先机,这是宋夏战争的一个显著特点。而堡寨在这场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北宋后勤补给的保障体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