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之战-简介 辽乾亨二年(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在宋辽战争中,辽军进攻雁门(今山西代县),被宋戍边军将潘美偕杨业率部击败的作战。 雁门之战-战役详情 宋攻辽高粱河之战后,太宗赵光义因败,乃于河北、河东各要地,积粟屯兵,部署防御,以抗击辽军进攻。遂命潘美为河东三交口都部署,杨业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分领所部驻守三交口(今山西太原北古城村)、代州(即雁门),捍边御辽。 乾亨元年(979年),辽攻满城(今河北满城北)战败后(参见满城之战),继于二年三月,遣大军攻雁门。时潘美率兵巡抚至代州,即令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今山西代县西北西陉寨)出,沿小陉迂回至雁门北口;自率所部出正面,合击大败辽军于雁门北岭,斩杀其节度使、附马侍中萧咄李,生擒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缴获铠甲、革马甚众。 980年,辽西京大同府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率十万大军,气势汹汹地向雁门关进发,这是辽国向北宋发动的第二次大举南侵。 雁门关地处北宋与辽交界地带,是北宋防御辽国进攻的重要关口,守将杨业时任州刺史。杨业即世传“杨家将”中杨继业的原型,骁勇善战,外号“杨无敌”。此时,杨业麾下仅有守军数千人,面临大敌来攻,他急遣信使请求节制西北边疆军事、正驻守太原的潘美发兵援助。 而潘美却拒不发兵。他以为,雁门关虽是战略要地,但只能暂时阻挡辽兵的攻势,并不能用来坚守以长期拒敌。因此,潘美只是积极准备固守太原,没有发兵援助杨业固守雁门的打算。 辽兵已至雁门关,潘美却按兵不动,仅凭杨业的数千兵马守关,势必无法抵挡萧咄李的十万大军。在此危急关头,杨业只得冒险设计,欲用奇兵袭击辽军统帅的指挥部,“擒贼先擒王”,若辽军统帅被擒获,则辽之十万大军可不战自溃。以数千骑袭击敌人十万大军,诚为至难至险之事,而事已至此,杨业别无选择。 计议已定,杨业留副将守雁门关,自己则率“麾下数千骑自西径而出,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根据这段记载,可知杨业乃是采用从敌人背后发动突然袭击的战术,一举将辽军击溃的。 当时,辽军正在准备进攻雁门关,没料到宋军会在背后****一刀,又不知宋军到底有多少人马,顿时大乱,纷纷逃窜。 混战中,杨业判断辽军统帅必在中军旌旗簇拥之处,于是率军猛攻辽军中军。只见辽军旗鼓簇拥之处,有一人骑着一匹高大骏马,杨业知此人必是辽军主帅,乃率众击之。骑骏马者正是辽军统帅萧咄李,在宋军的猛烈冲杀下,其左右卫兵皆被冲散,萧咄李竟被宋军斩杀。 萧咄李一死,辽军顿时成了一盘散沙,皆无心恋战。守卫雁门的宋兵见杨业袭击成功,也开关杀出,辽军大溃,退至大同。杨业挥军追杀,擒获辽军都指挥使李重海而还。 杨业以少胜多、取得雁门关大捷的消息传至太原,潘美不信,及查证属实,顿时恼羞成怒,妒火中烧,竟上疏宋太宗,劾奏杨业之短。幸好宋太宗此时还算明智,将潘美的“谤书”封好,遣使送给杨业看,并升杨业为领云州观察使。兼代、郑南州刺史,算是对杨业雁门关大捷的奖赏。 雁门之战-意义 雁门关大捷是宋辽战争中宋朝为数不多的胜仗之一。杨业在大敌临关的危急时刻。毅然实施背后袭击之中军的战术,而不是被动地据关防守,变被动为主动,其胆其识,极为卓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