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宋辽夏金 >

赵匡胤(1)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博源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宋太祖赵匡胤(927.3.21—976.11.14),祖籍涿郡(今河北涿州),宋朝开国皇帝,史称宋太祖,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统帅。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中国这块宁静的土地上发生了安史之乱。
    唐王朝的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杨贵妃养子安禄山和平卢兵马使史思明,以诛宰相杨国忠为名,率所部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兵15万,号称20万之众,发动兵变。一时间狼烟四起,战争的阴云笼罩着中国大地,久久不能散去。
    唐王朝为平息叛乱,守住祖业,历经玄宗、肃宗、代宗三代皇帝,竭尽财力人力,组织围剿,方于763年(唐广德元年)驱散狼烟,使难民重归故里。
    安史之乱是平定了,但唐王朝的局势却似“按下葫芦浮起瓢”,一发不可收拾。安史之乱中,全国户籍由900万户锐减至193万户。加之,为平息叛乱,河两(今陕西合阳西南、黄河西岸)、陇右(今青海乐都)、朔方(今内蒙古乌审旗南)之军奉调中原,边防空虚,吐蕃乘机侵吞西域,攻占长安,逼迫代宗皇帝离陕东迁。更甚者,从安史之乱至907年(唐天佑四年),由于唐王朝的盘剥、地方藩镇势力的压榨,逼得百姓透不过气来。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907年,农民起义军首领朱温率部废掉唐昭宣皇帝李税,建立大梁(史称后梁),自封为王,宣告唐王朝灭亡。瞬时间农民起义军力量不及的地方,亡唐将领、地方官吏、地主豪强纷纷揭竿而起,乘隙招募散兵溃卒,组织“土团”、“乡兵”,扬旗举幡,各霸一方,称王称帝,直把一个原来名义上统一的唐王朝,瓜分成十多个大大小小的军阀割据的封建王国。
    地处中原的梁、唐、晋、汉、周(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朝,兄弟相杀,父子反目,权臣篡位,军校拥立,闹得世人目不暇接。其命长者一二十年,命短者仅有四年。在中原周围的汉民族聚居地区,也先后出现了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前蜀、后蜀和北汉等十国。战乱使人民生灵涂炭,统一成了历史的总趋势。
    927年(后唐天成二年)3月21日,后唐都府洛阳夹马营赵家出生了一个面方耳大、眉清目秀的婴儿,取名匡胤。这个大胖小于的出生,乐得全家合不拢嘴。赵氏“累代仕官”,匡胤的祖父做过营州、蓟州、涿州刺史。父亲赵弘殷武弁出身,擅长射击,跟随晋王后,奋勇冲杀,战功赫赫,遂被晋升为飞捷指挥使(为中级禁军头目)。晋王夺取后梁帝位建立后唐,定都洛阳,赵家也随迁而至。
    新朝新主新韬略。后唐明宗李嗣源为了稳坐中原,登台后采取“休兵息民”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使中原地区出现了短暂的“兵革相息,年屡丰登"局面。赵匡胤就是在这个难得的安定环境中出生并渡过童年的。
    赵匡胤七八岁时,根据官宦人家的习惯,开始接受传统的封建教育,以便子承父业,走上仕途。不料,中原的安定日子没过几年,又出现政局动乱。赵弘殷怕误儿子的学业,请来一位姓辛名文悦的同乡,给匡胤当业师,讲习五经。辛老先生是饱学宿儒,勤于治学,对学业抓得很紧,但赵匡胤受着时代的熏陶,耳濡目染,干戈扰攘,哪里有心思苦读嚼蜡似的“之乎者也”。
    在武力决定一切的思想支配下,他神不守舍,口念经书,实则心飞旷野。当一听先生说放学,他就像离弦的箭,拔腿而出,伙同孩子们玩起作操演打仗的游戏,很快就成了孩子王,只要他一声令下,没有一个不听话的。从学塾归家,他命令孩子们排队,自己押在队后喝令,队伍好生整齐。
    赵匡胤10岁时,后晋灭后唐(参见后晋灭后唐之战),迁都汴梁(今河南开封),赵弘殷也举家随迁,住进汴梁龙巷。从洛阳到汴梁,赵匡胤也逐渐长大,生就一张紫红的大脸,魁梧的身躯,雄伟英俊,十分洒脱。他稳重深沉,善于思索,决心弃文习武,走武力统一的道路,用战争平息战争。
    赵匡胤弃文习武后,凭着天生的聪明练骑术,学射箭,长进飞快。一次,他选择了一匹无笼头缰勒的恶马习骑,恶马不甘被役使,当他刚上马背正欲鞭策时,恶马猛地狂嘶一声四蹄乱踢,朝城内疾驰。赵匡胤猝不及防,一头撞在城门楣上,甩下马来。观骑的人吓得倒吸一口凉气,判定赵匡胤的头颅准被撞碎。谁知,当人们赶去抢救时,他却出乎意料地慢慢站起来,接着拔腿追上去,从马后纵身一跳,飞上马背,抓鬃夹裆,硬是征服了恶马。就这样,赵匡胤刻苦砥砺,学得了娴熟的骑术和武艺,为后来建功立业打下了基础。
    赵匡胤18岁时,娶了贺景思将军的女儿作妻室,但在仕途上却并不得意。不久,契丹军攻入汴梁,赵家先遭叛将张彦泽军的抢掠,继遭契丹军的抄劫,加上叹增人添口,多了三弟光义,四弟光美,生活更艰难。
    946年(后晋开运三年),后晋为后汉所灭。20岁的赵匡胤为寻求出路,毅然离别结发三载的娇妻,沿黄河西行。他先浪迹到今陕西、甘肃,一无所获,转而往东折向汉水,到湖北投靠复州(今湖北天门)防御使(由刺史兼任的州军事长官)王彦超。王彦超见他一副落魄相,不肯收留。他又投奔到随州(今湖北随县)刺史董宗本麾下,董宗本碍于曾同赵弘殷同殿当臣的面子,收留了他,结果董宗本的儿子董遵诲见赵匡胤谈吐不凡,马术超人,大为嫉妒,仗势凌人,百般刁难,要赶他走。赵匡胤生性耿直,不愿过寄人篱下、忍气吞声的生活,便告别董宗本,又长途跋涉,来到汉水边的重镇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他无亲无友,为了填饱肚子,不得不乞食于僧舍。老和尚害怕赵匡胤长住不走,与自己争食吃,便佯装相面,将他仔细看了一遍,未了惊奇地说:“赵公子有福相,往北走,一定会有知遇。我送你盘缠。”
    赵匡胤从懂事起,就常听人夸他方面大耳,眉清目秀,仪表堂堂,必有洪福,他从不当一回事。跟下足迹辽远,落难日久,忽听夸赞,倍觉温暖,不禁暗自思忖,莫非我好运就在前头了于是向老和尚拱手告别,满怀信心地踏上通往北方的古道。
    数日奔波,赵匡胤来到商丘。正当他忙着寻食填肚之时,见路旁有一高辛庙,不由眼前放亮,跨进庙门,虔诚地取过摆在香案上的杯较(唐宋时求神问卜之具),一面晃动杯玫,一边默默祈祷神灵保他当个小校。“哗”杯玻落地,不是吉兆。他觉得是自己祈祷的官职太小,神灵不允,于是又第二次、第三次反复摇动杯咬,从小校、钤辖、承宣使一级高一级,一直祈祷到能否当节度使都不应验。他焦虑,也气急,但仍觉得是祈祷的官职太小,最后一回,他孤注一掷索性祈祷能否当天子。“哗”,杯较落地,大显“灵光”,应了一俯一仰的“圣琰”。日后要当天子?!赵匡胤高兴得几乎跳起来,肚子好象也不饿了,人也好象比以前更精神了。
    用科学的观点看,“圣玟"未足凭信,然而作为信奉“天命”的赵匡胤,在愁困潦倒心灰意懒之时,求神问卜,测试自己的命运,也是在情理之中。“天命”使他踏上了寻觅北方知遇的道路。
    948年(后汉乾佑元年),赵匡胤来到邺都(今河北大名县东北)。他眼看这个与契丹接壤的后汉北部边陲的重要军事基地,耕耘繁忙,买卖兴隆,兵强马壮,心中十分感慨:同是汉室之地,东京、邺都两重天,看起来镇守这里的枢密使郭威治国有术,安民有方。难道这就是老和尚给我指的北方知遇?恰巧,郭威也正野心勃勃,招兵买马,企图一统天下,武艺非凡的赵匡胤前来投募,自是高兴不已,连忙收于帅幕之下。是年,赵匡胤22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经过数年的坷坎流亡,遇上恩主,决计好生追随郭威干出一番事业来。他或许还没有想到,日后创立宋朝,统一中国之路,正是由这里开始的。
    五代是武人的天下。郭威也同所有武人一样,正在觅寻以强制弱,走马上得天下之途。
    后汉高祖刘知远的二儿子汉隐帝,为了巩固父辈的统治,先后杀死权臣杨那、史弘肇,王章。随之,便把刀锋转向郭威头上。948年(后汉乾祜元年)十一月,后汉皇帝刘知远突然驾崩。郭威以忠汉室,忠先孝之名,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开进后汉的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成了事实上的当权者。不过,郭威不同别的武人,他请太后(刘知远的妻子)临朝听政,迎立刘知远之侄刘赟进大梁,继位做皇帝,装出一副毫无取代之心的样子,蒙蔽了文武百官,很得朝野的夸赞和欣赏。正当太后失却惧色,心平气顺听政时,突然传来契丹进攻后汉北方边境的战报。大敌当前。不可或缓。十二月,郭威奉旨引兵,北上,力拒契丹。兵至澶州(今河南濮阳西南),郭威授意赵匡胤等亲信,鼓噪军中将士,撕开一面黄旗,披在郭威身上,接着,便在赵匡胤及众将士的簇拥下,回师汴梁,废除后汉,建立后周,帝号周太祖。
    郭威当了后周的开国皇帝,自然要犒劳和提拔拥立有功的将土。赵匡胤在拥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出力非小,遂被擢升为东西班行首,成为禁军军官。
    953年(后周广顺三年),郭威派赵匡胤到滑州(今河南滑县东)充任副指挥使。此时正赶上郭威的养子柴荣被封为晋王,担任开封府尹。柴荣和赵匡胤曾在军中共事数载,深知赵匡胤英武,机灵,很有才能,就把赵匡胤留在身边,让他改任为开封府马直军使(府属骑兵指挥官)。赵匡胤守卫于柴荣左右,如同柴荣的一条臂膀。柴荣对赵匡胤的文韬武略极为赏识,每逢出征必要将其带在身边。这种风云机遇,对赵匡胤的升迁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954年(后周显德元年),周太祖郭威去世,养子柴荣继位,帝号周世宗。北汉主刘旻(刘知远之弟)认为周主换人正是灭周兴汉的千载难逢之机,遂向契丹乞师,联合入侵中原。
    北汉是后汉的残余势力。后周开国时,河东节度使刘旻在太原称帝,割据今山西大部和陕西东北部,史称为北汉。河东兵微将寡,力量远不能与中原王朝相比,刘旻主动投靠契丹,与契丹王约定为叔侄之国,企图借契丹势力恢复昔日版图。这次刘旻求助于契月正遇上契丹也有并吞中原之意,即令大将杨衮领兵南下晋阳(今山西太原南),与刘旻合兵,直逼潞州(今山西长治)。
    周世宗得到北汉进犯的消息,决定亲自领兵,前去御敌。皇帝亲征的消息传出,众朝臣纷纷反对,其中反对最力的是有名的长乐老冯道。冯道是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颇有才学,初时做幽州军阀刘守光的参军,刘氏失败后,到河东做李存勖的掌书记,以后历任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宰相,虽没有什么实权,但地位一直很高。他侍奉过十多个君主,从来没有据理力争过什么,这时已73岁,抱着在乱世中保全自己的处世哲学,竭力反对周世宗亲征,归根结底,是被契丹军吓怕了。周世宗不理睬这些议论,自带赵匡胤等将士出征。
    是年三月,两军在高平(今山西晋城东北)遭遇,拉开了大战的序幕(参见高平之战)。北汉主刘旻亲领中军,大将张元徽领左军,契丹大将杨衮为右军,阵容严整,杀气腾腾。开战之初,周军因后续部队没有赶到,处于劣势,一部分将土在众敌面前产生畏惧情绪。周世宗却毫不示弱,立即命令将领白重赞、李重进为左翼,樊爱能、何徽为右翼,向训,史彦超领精骑在中央,赵匡胤与殿前都点检张永德各领牙兵1000跟世宗柴荣保驾。
    刘旻见周军兵微将寡,已生轻敌之心。杨衮见状提醒刘旻不可轻敌。赵曼自恃自己是北汉主,不仅不听建议,反而训斥杨衮不识相,气得杨衮在攻战中,任凭刘旻金鼓催促,依旧按兵不动,袖手旁观。
    北汉军开始进攻,左军先向后周军右翼冲击,气势凶猛,杀声震天。后周军右翼将领樊爱能,何徽慑于汉军人多势众,交锋数合,便率几千骑向南溃逃,并鼓惑民众,声言战争完全失败。
    在这关键时刻,荣柴赶忙率亲兵策马上阵,左拚右搏,力挽败局。赵匡胤迅即跃马出现于阵前,地位比他高的禁军将领张永德建议说:“现在贼气方骄,将军的部下一向能射,可以从西面登高而上,我带骑兵从左翼策应,两面夹击,必定可以取得胜利!”赵匡胤答允。张、赵两人各自领兵出战。只见赵匡胤一面指挥兵马迅速占领有利地形,稳住阵脚,一面亲自带领勇土向右方冲杀,阵斩北汉大将张元徽。汉兵失去大将,纷纷后退。契丹大将杨衮因对刘旻不满,见状也自行撤走。战斗以北汉失利而告结束。
    柴荣是一个赏罚分明的君主,高平之战后,他将樊、何两人及其部将70余人斩首。赵匡胤因在关键时刻力挽败局,赢得周世宗的欢心,也搏得殿前都点检张永德等禁军将领的嘉许,被任命为殿前都虞侯,跨进禁军高级将领的行列,并负责整编禁军。
    五代的禁军,历代相承,不加淘汰,老弱很多,纪律不严,一遇劲敌,往往非逃即降。相反,各地藩镇都拥有骁勇之士,实力都在禁军之上。要想巩固皇权,维护统一,就必须提高禁军的战斗力。赵匡胤奉旨在整顿禁军过程中大规模点验部队,裁汰老弱,升精锐者为上军。同时,叉广募天下壮土,把其中身强力壮、武艺高超者编为殿前诸班,加以严格训练,使之成为后周的精锐部队。禁军战斗力的增强,使赵匡胤声望日隆,同时也为他日后依靠禁军夺取后周政权奠定了基础。
    后周经郭威、柴荣两代皇帝励精图治,严惩贪官污吏,招抚流散农民,治理河患,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国力迅速强大起来。有了充实的国力,周世宗柴荣统一天下的心思也便日臻明确。这对他本人来说,真目的是扩大统治范围,但从历史发展的潮流看,顺应了时局,符合了人民想过安定日子的要求和全国统一的意愿。
    为了把得民心的事情付诸实现,柴荣十分重视正确战略方针的选择,955年(后周显德二年)初春的一天,他为了征询朝臣们对统一天下的方略,特召集文武众臣进朝计议。比部郎中王朴首献《平边策》,明确提出“攻取之道,必先其易者”的进军原则,主张把南唐作为第一个兼并对象。为了说明其方略的正确,王朴还在《平边策》上对后周之外的各国之政治、经济、国力、兵力进行了中肯翔实的分析和比较。
    柴荣听罢,频频点头,并于是年五月,首先发动了夺取后蜀的秦(治今甘肃秦安西北,宋时移今天水)、凤(治今陕西风县东)、阶(治今甘肃武都东),成(治今甘肃成县)等四州的战争。
    秦,风、阶、成四州,原系中原政府管辖,自契丹兵进攻河南之时才被后蜀吞并。但是当地地形复杂运粮困难,加上蜀军顽强拒守,周军久攻不下。对此,许多本来不愿意用兵的后周文官,更振振有词,主张偃旗息鼓,收兵回朝。
    周世宗欲罢不忍,特命赵匡胤速到前方视察,弄清进军不快根由。
    赵匡胤策马到了前方,细心勘察地形,了解军事形势,断定只要坚定信心,收复四州是稳操胜券。
    柴荣听罢赵匡胤报告,遂按其建议调整部署。闰九月,秦、成、阶三州眼看后周大军兵临城下,先后投降,驻风州的蜀军负隅顽抗,也只多支持了二个月(参见秦凤之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