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宋辽夏金 >

北宋和辽国的战争(7)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华历史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辽主闻败大怒,数韩匡嗣五罪:“违众深入一罪也;行伍不整二罪也;弃师鼠窜三罪也;侦候失机四罪也;捐弃旗鼓五罪也。”即下令诛杀韩匡嗣,其皇后萧氏(名绰,小字燕燕)力救之方得免,遂降封匡嗣为秦王,遥领晋昌军节度使。以蜀王道隐代之为南京留守。耶律休哥败军之际整军而还,辽主大宴并赏赐休哥及有功将校,以休哥总统南京及南境上戍兵事。宋辽仍然以益津、瓦桥、岐沟三关为界。
    西路,宋朝派北汉降将杨业为代州刺史兼三交口驻泊兵马部署,戍守雁门。而辽军作为牵制进攻的耶律善补南下,屡次被雁门杨业部所挫,不得前进,无功而返。
    宋师获全胜,赵光义大喜,没有追究违诏之罪,并封赏了有功战将,宋军自高梁河败后士气复振。
    评:
    满城之战紧接在高梁河之战之后发生,辽人为报宋军围燕京之役而来,战前目标是进攻镇州,但这其实并不是其此战的真正目标,因为镇州、定州、关南是宋军河北边境屯兵的重镇,决不会让辽军轻易夺取的,如果辽人真的要蚕食宋朝领土、占领大镇的话,事先应有更加细致的筹备,所以料想其目的不过是侵边掠夺,顺便再羞辱宋人一次而已,能取镇州更好,取不得便不失时机地退回。
    宋军在高梁河败后就已经做好了抵御辽人南犯的准备,宋太宗在边境要地置将屯兵,还给了便宜行事的权力,这说明他的脑子还是比较清醒的。可是他这个人最喜欢在关键时刻画蛇添足,本来这样已经很好了,他偏偏又留了个“阵图”来束缚将领的手脚。宋军将领在与辽军对阵的时候,觉察到了这个阵图完全不可行。赵延进、李继隆劝谏主将崔翰变通一下,崔翰却有些懦弱,不敢擅改诏旨,直到赵、李二人都表示愿意为失败负责时才答应,可见这个被赵光义钦点的主将果然是听话。反观赵延进、李继隆二人,不但能够就战场形势作出正确的判断,并有敢于负责的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宋军知辽军气焰嚣张、不可一世,还能将计就计,用诈降的办法来麻痹敌人,亦属不易。
    辽人在高梁河大胜之后,似乎觉得宋人不过是软柿子,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轻敌之心。这一点在主帅韩匡嗣身上体现得犹为明显。他对宋军的诈降毫不怀疑,在耶律休哥的提醒下依然深信不疑,作为一个合格的主帅,即使无法判断真伪,也应做好两手准备以虞不测,而韩匡嗣却如同等着天上掉馅饼一样,毫不作为,直到宋军鼓角齐鸣来攻时才从美梦中惊醒。
    宋军斩首超过一万级,这是继白马岭之战后对辽的又一次大胜。高梁河战后,宋军受重创而沮,由于此战之胜,才慢慢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重新找回了感觉。而辽军也通过此战感觉到宋人还是有实力的,所以从此之后,辽军发动南犯再也不如此轻率了,一般都会有充分的准备和比较明确的目标。满城之战宋人以牙还牙,虽说胜利的规模还不足以弥补高梁河之战的损失,但毕竟将宋辽战争的比分扳平,双方又回到了同一起跑线上。
    (四):雁门、瓦桥关诸战
    四、雁门、瓦桥关诸战
    辽景宗耶律贤以满城之败,心有不甘,决计再举。于公元980年(宋太平兴国五年,辽咸亨二年)三月,首先在西路发动攻势,遣西京大同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统兵十万人进攻雁门关。辽军的目的是趁宋不备,以新锐之师袭击太原,为其彭城郡王刘继文(北汉主刘崇嫡孙)恢复北汉旧地。
    当时宋军在西北边境的驻防军不过五万人,代州刺史杨业在雁门关守军仅有数千。杨业得知辽有大军南犯,于是派人到太原,报请节制西北军事的三交口驻泊兵马都部署潘美发兵为援。
    事情到这里出现了两种说法,一种是潘美认为雁门关只能迟滞敌人,而不能长期拒敌,所以要坚守太原,不发救兵。杨业无奈,只好自为守御之计。他命副将守关,自己率领精骑数百,绕自西陉以出敌军之后,到雁门山之北口,突然由北向南突击契丹中军。当时辽军正准备攻关,不防杨业自背后杀至,声势震人,又不知其虚实多寡,因而不敢抗拒而纷纷逃避。杨业望见辽中军旗鼓,知道乘骏马者必是主将,便率众攻击,遂斩其主将萧咄李。之后,杨业会集关上之兵追击辽军,辽军溃散,奔还大同,杨业也没空手,又擒得其都指挥使李重诲而还。雁门大捷,报到太原,潘美起初不信,后来查实,便起了嫉妒之心,因而常上谤书劾奏杨业,而宋太宗不问,将这些谤书给杨业看,杨业十分感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