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宋辽夏金 >

宋朝的城市攻防战(3)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文史天地 佚名 参加讨论
上述圖中單梢砲「凡一砲以四十人拽,一人定放」,可射五十步以上距離,射石重二十斤。 
    雙梢砲「凡一砲百仁拽,一人定放」,可射八十步以上距離,射石重二十五斤。 
    五捎砲「凡一砲百五十七人拽,二人定放」,可射五十步以上距離,射石重七八十斤。 
    七捎砲「凡一砲二百五十人拽,二人定放」,可射五十步以上距離,射石重九十斤至百斤。 
    旋風砲「凡一砲五十人拽,一人定放」,可射五十步以上距離,射石重三斤。 
    此砲體型較輕,且安裝不需砲座,只需將其砲柱埋於地中即可發射,守城時且可於城上戰棚左右放置,亦可由砲手手執之以射敵。 
    虎蹲砲「凡一砲用七十人拽,一人定放」,可射五十步以上距離,射石重十二斤以上。 
    以上諸砲皆可同時發射火毬、火雞、火禽、火槍等內實火藥的兵器。 
    戰爭進行至十日(靖康元年,1126 ,閏十一月)以後,金軍為早日攻下汴京,一方面加緊各項攻城之準備,大量製造攻城利器,且分,一方面假意談和批計誘宋廷王公大臣至金營扣押之以弱宋勢。此時欽宗雖有心守城,數次親臨城樓督戰,亦曾遣專使赴地方召諸道派兵勤王,然而在援軍不至,萬般無奈下,糊塗的欽宗竟誤信妖道郭京之言,將亟亟可危的京城防務交給了郭京,而郭京竟臨危棄城而逃,終使金兵蜂湧登城,汴京城於丙辰(二十三)日失陷,北宋滅亡。見史書記其詳細經過曰: 
    京師被圍,朝廷急於命將,有郭京者軍中一老會員,京師盛傳(京)用六甲兵法可以生擒二酋,其法用兵七千七百七十人,(京)嘗自試於內,朝廷深信不疑,賜以金繪數萬計使自募兵,恩數備至,人皆呼為郭相公。 
    乙卯(二十二日)何木屢趣郭京出師,京徙期再三,曰:非至危急吾師不出,丙辰(二十三日)大風雪,京乃令守禦者悉下城,毋得竊窺,因大啟宣化門出攻金軍,京與張叔夜坐城樓上,金人分四翼譟而前,京兵敗走墮死於護龍河,城門急閉,京向叔夜曰:須自下作法。因下城引余眾南遁,金人遂登城。眾皆披靡,四壁兵皆潰,金人入南薰諸門……城遂破。 
    從上述兩次汴京攻防戰的說明中,明白的顯示出在第一次金軍攻城時,北宋兵器在水準上雖不如神宗以前精良,但在對付新興的金兵攻勢上仍頗具制敵之功效,尤其是內實火藥的霹靂砲、火箭及力大而射遠的神臂弓、床子弩等皆為金人所無,故而能數次重創金兵,適度的打消了金人滅宋的野心,成功的保住了汴京城。然而,至金兵第二次攻城時,一則由於宋廷處置失當,未能及時做好防禦準備,致使大批軍械為金兵所獲,如《長編》所載「時有砲五百餘座在郊外皆棄不取……至是反為敵用」,再則新興的金軍在稍早(九月)破宋太原城一役中已創制了不少有利的攻城利器,如《續資治通鑑》一書記曰: 
    九月丙寅,金人破太原府……宗翰(粘罕)又為填濠之法,先用洞子下置車轉輪上安巨木,狀似屋形,以生牛皮縵上裹以鐵葉,人在其內推而行之,節次行之,節次以續凡五十餘輛。宗翰又為車如鵝形,下亦用車輪冠以皮鐵使數百人推行欲上城……。 
    同時亦自第一次攻城時得到宋軍所用之火藥武器,並習得其使用技術。又大量製造攻城用的雲梯、編橋、濠橋、鵝車洞子等攻城利器,因此,北宋在失去了武器上的仗持與優勢之後,欽宗與部份昏庸的朝臣在荒亂之中竟將守城希望寄託在天兵神將上,終致自取滅亡。亦足證在關鍵的戰役中,保持軍器上的優勢仍為穩定軍心,爭取最後勝利的必備條件之一。 
    總之,由於兵器為戰爭專用的工具,因此兵器研製技術之發展與傳播,其最大的推動力仍為戰爭時的迫切需求。從兩次汴京攻防戰的史料記載中可以發現,由於宋、金雙方在武器研製技術與性能上的互為消長,是決定雙方勝敗的關鍵性因素之一,再一次說明了「實用」是推動我國各類技術發展進步的必要條件。 
    漢‧魏柏陽,《周易參同契》。 
    宋‧丁度、曾公亮,《武經總要》。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 
    宋‧王應麟,《玉海》。 
    宋‧陳規等,《守城錄》。 
    宋‧趙萬年,《襄陽守城錄》。 
    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 
    元‧脫脫,《宋史》。 
    明‧茅元儀,《武備志》。 
    清‧畢沅,《續資治通鑑》。 
    清‧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 
    周緯,《中國兵器史稿》(台北:明文書局,1982)。 
    黃寬重,《南宋軍政與文獻探索》(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0)。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審委員會編,《中國戰史大辭典‧兵器之部》(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6)。 
    王兆春,《中國火器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1)。 
    解放軍出版社,《中國軍事史‧兵器》(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3)。 
    河洛出版社編,《人間巧藝》(臺北:河洛出版社,1978) 。 
    吳嘉麗、葉鴻灑合編,《中國科學史演講文稿選集》(台北:銀禾圖書公司,1989)。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