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述宋軍所用以破金兵攻城利器洞子所用兵器中,特別值得介紹的為鐵蒺藜與脂蠟毒藥,蒺藜唯一傳自邊疆民族的兵器,唯一種釘刺狀的兵器,種類與外型頗多。而此處為破壞外覆堅硬皮革的洞子,宋軍改以寬一寸長一尺二寸的鐵條縱橫組成蒺藜狀,且灌入十五斤的生鐵液並句串起來擲向洞子,對洞子的破壞力自是十分可觀。而結合脂蠟與毒藥成為攻擊地道中敵人武器的技術,北宋至遲到仁宗時已發展成熟。據由丁度、曾公亮奉仁宗敕令所編寫的武備專書《武經總要》一書中即載有專用以對付由地道入侵者的火藥武器霹靂火毬與煙毬。 前者其製作方法為: 用乾竹兩三節,徑一寸半沒有烈罅者,存節物加穿透,再用簿如鐵錢的瓷片三十片和火藥三四斤包裹在竹徑外成毬。 後者製法為: 用三斤配好的火藥外面先用黃蒿(艾草的一種)包裹成重約一斤之藥毬,再厚厚的傅以黃蠟、瀝青、炭末等混合而成的油泥乾後即成。 以上兩種武器中所用之火藥,其主要目的在薰灼自地道中來犯的敵人,故其配方中硝石所佔比例較今日之黑色火藥為低。據《武經總要》載其火藥配方為: 硫磺一十五兩 焰硝一斤十四兩 草烏頭五兩 芭豆五兩 狼毒五兩 桐油二兩半 小油二兩半 木炭末五兩 瀝青二兩半 砒霜二兩 黃蠟一兩 竹茹一兩一分 麻茹一兩一分。 從上述配方中得知其中硝石只佔約50%,故其爆炸力不強,而成份中的草烏頭、芭豆、狼毒、砒霜皆為有毒之物,充分證明此類武器以薰灼敵人為主的特殊功能。 戰爭進行至八日(己亥日),又有宋將姚友仲選銳卒下臨,分布弩砲。又於城上縛虛棚(又名緒棚),士眾山之箭下如雨,橋不能寸進,乃棄去。 此處宋軍所用守城退敵之武器首為虛棚,分排搭緒棚與不排搭緒棚兩種,是一種四面覆蓋有皮製外套的作戰兵器,可移動,外可禦敵人箭矢火攻,內可藏武器及士兵以攻敵,下有車輪可隨需要移動,為宋軍城池攻防戰中之重要武器。次為弩砲(已見前述)。而宋代的城池上皆建有專備發射弓弩以抗敵的弩台。又據《宣和守城錄》一書記載為了抵抗與破壞金兵為攻城而造之雲梯、火梯、編橋等,有人向宋軍獻上一種特製的撞竿,其構造及用法史書記之曰: 撞竿用大木長可數丈者,又用橫木數十串穿兩下留手把處可以致力。頭以鐵裹或安以大錐槍或安以拖叉鉤頭皆可也,每一樓橋子上常置撞竿三兩條,俟其火梯雲梯至城下則徐應之,不必驚擾,既撞定梯橋則眾手用鐵鉤鉤定,進不可前退不可卻,則火自焚梯橋亦壞,人亦墜地矣! 宋軍在此役中以上述武器為主火焚了金兵之火梯、雲梯、編橋及鵝車洞子等凡數十座,使金兵無功而退。 至十日(癸卯日),姚友仲再度利用特殊設計的防禦設備「拐子城」成功的阻止了金兵對汴京城的攻勢。拐子城為一種在已有的城樓上加裝特殊設計以加強其防禦的措施。是姚友仲針對當時汴京城中守兵太少「可用者為衛士三萬」,兼又「十失五六」的實際狀況而設計改良的一種用兵少而效力高的抗敵城樓,據《長編》一書記其詳情曰: 又姚友仲措置南北拐子城……姚友仲於南北拐子城上別造兩圓門,計拓馬面三十步許,磚砌成,中間開一小圓門,干戈板閘下如城門法四面置女牆,迎敵皆自圓門出,萬一敵兵厚重則圓門放下干戈板,又是拐子城也……通津門兩拐子城正是守敵處,守禦有方終不可破,皆姚友仲力。 又記拐子城之守禦特色及其所用主要兵器曰: 凡守拐子城法務要人少肅靜可以應敵。除兩廊每門兩人守水路空板外鑰匙,敵樓上虛棚凡三層正是受敵處。每門不得過十五人。弓弩鎗刀禦手相間分作三番,晝夜輪轉更其勞役使得休息。萬一敵人不測侵犯,自有備禦兵法,陷馬坑長五尺闊一丈深五尺,坑中須埋鹿角木、鎗、竹籤,其坑似乎亞字相連狀如鉤鎖,以茨草及細土覆其上。 此次利用拐子城抗敵的戰役中,除了利用虛棚及設弓弩鎗刀斧等兵器外,特別針對金兵主力為騎兵的特色,設置內放尖銳具刺傷力兵器的陷馬坑。陷馬坑一般的結構為「坑長五尺闊三尺深四尺」,坑中所置之鹿角木、槍、竹籤皆須先用火烤使其堅硬,「其坑排如十(或亞)字」,上覆乾草或上種草苗以掩蔽之。 除了上述各戰役中所使用的兵器外,北宋抗金戰役中還有一項主要的兵器,即當時城池攻防戰中的主要武器「砲」(又名拋石機),據《續資治通鑑》一書曾載,金兵第二次攻汴京前,宋軍時曾有「砲五百餘座在郊外」未能撤入城中,後皆為金軍所得,足證宋軍中使用之砲數量甚多。按《避戎夜話》一書言金兵擁有七稍、兩稍、三稍、旋風,虎蹲等砲為攻城之具,而上述各砲皆見於仁宗時編修之《武經總要》一書中,足證皆得自宋軍所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