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李正己传》:“(李正己)因徙治郓,以子纳及腹心将守诸州。”从后来李洧等诸李氏将领投降朝廷的事件来看,这些“腹心将”大部分应该都是和李正己有各种血缘关系的高句丽人。这说明在李正己时代,高句丽武人集团还有一定的武力基础。李正己死后,李纳“秘丧不发,……德宗诏诸军合讨,其从父洧以徐州归,大将李士真以德州、李长卿以棣州送款,纳恚洧背己,且徐险集,悉兵攻洧。帝命宣武刘玄佐督诸军进援,大破其兵。”李氏家族内部又发生了分裂,高句丽武人集团已呈瓦解之势,自身武力大为削弱。 到了李师古、李师道兄弟统治时期,高句丽武人集团自身的武力更加式微。史载:“及纳卒,师古继之。武俊以其年弱初立,旧将多死,心颇易之。”因此,李师古不得不开始依靠汉人武力了,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刘悟。刘悟的祖父就是被高句丽武人集团谋杀的前平卢军节度使刘正臣,李师古对其“始未甚知”,但仍然“厚币迎之”,并“令将后军,妻以从媦。”据说李师古初次见到刘悟时就说:“后必贵,然败吾家者此人也。”尽管此事并不可信,却反映了高句丽武人集团不得不任用汉人武将时的矛盾心理。 李师古本人已经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因此专门安排李师道出知密州,希望以此来锻炼他的军事和行政才能。在其即将辞世之时,仍然为本集团武力的式微忧心忡忡,在召亲近高沐、李公度等人安排后事时还对此念念不忘:“岂以人情属师道邪?彼不服戎,以技自尚,虑覆吾宗,公等审计之。”可是又没有其他替代方案,“不服戎事”的李师道还是成了他的继任者。在李师道继任之后,经过近60年的演变,高句丽武人集团已经从一个勇猛尚武的军人集团沦落为了一个以文人幕僚和家奴、妓妾组成的密谋小圈子了,至有“师道识暗,政事皆决于群婢”之说。 当唐朝廷讨伐蔡州时,“诏兴诸道兵而不及郓”,这更引起了李师道的疑虑,生怕朝廷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武力不强、统治基础薄弱的自己,因此“选卒二千抵寿春,阳言为王师助,实欲援蔡也。”同时,还派遣亡命之徒烧河阴漕院,刺杀主战宰相武元衡,刺伤御史中丞裴度,试图通过非常手段挽回颓势,这也是其自身武力不足以自恃的表现。《新唐书·李师道传》:“师道欲知元济虚实,使刘晏平间道走淮西。元济日与宴,厚结欢。晏平归,以为元济暴师数万,而晏然居内,与妻妾戏博,必败之道也。师道本倚蔡为重,闻之怒,乃以它事杀晏平。”高句丽统治集团忌疾讳医的虚弱心理可见一斑。在李师道与诸将商议献纳三州之时,大将崔承度就说:“公初不示诸将腹心,而今委以兵,此皆嗜利者,朝廷以一浆十饼诱之去矣。”此时高句丽武人集团已接近彻底瓦解,武将中已很少有本集团中人了。当唐朝廷下诏进讨时,淄青军屡战屡败,及大将刘悟倒戈一击,高句丽人经营三世六十余年的统治顷刻之间就土崩瓦解了。 总之,营州高句丽武人集团的覆灭主要是由以下三个原因造成的:首先,对平卢军内其他种族势力的排挤使其统治基础日益薄弱。其次,争权夺利导致集团内部发生了两次大的分裂。最主要的原因则是其作为一个人口占少数的种族集团,在离开了本族相对集中的聚居区,进入高度发达的汉人文化区之后,在其“事农”特性得以充分发挥,而“尚武”精神趋于磨灭,逐渐融入汉民族的过程中,仍然固守狭隘的种族成见,没有和军内已经占据多数的汉人军将融为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所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