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隋唐 >

大唐与吐蕃的战争与和平:唐蕃之间四次边境谈判(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华网论坛 佚名 参加讨论
第二次议界--赤岭立碑729年(唐开元十七年)唐军攻下久已沦 没于吐蕃的石堡城(一名铁刃城,在今青海湟源南),次年,双方通使言和。这是唐与吐蕃再次讨论边界问题,金城公主在中间起了促进和解的作用。734年(唐 开元二十二年)在赤岭(今青海湟源西日月山)各自树立界碑,碑有两方,分别用汉蕃文字记叙修好经过。立碑后,各派使臣共往碛西(龟兹)、河西、剑南及吐蕃 边境,历告边州守将:"两国和好,无相侵掠。"汉文碑文云:"赤岭之外,其所定边界,一依旧定。"所谓旧定大概指的是神龙二年盟誓上所定的边界。赤岭显然 是传统的交界地点,674年(唐高宗上元元年)娄师德出使吐蕃,吐蕃东面军队统帅赞婆即自赤岭持牛酒迎劳。
    但这次约定很快地被破坏了,在唐河西的凉州、陇右的鄯州、剑南的茂州(今四川茂汶),双方争夺要塞,互相侵扰。在西域方面,天宝六载(747)唐将 军高仙芝以极艰苦的高原长途行军,越播密川(今帕米尔高原南阿姆河支流喷赤河上游)攻破吐蕃属国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吉尔吉特雅辛河流域),此后,又破突骑 施、羯师(今巴基斯坦北部之奇特拉尔)等吐蕃与国,保障了安西四镇和西域属国的安全;同时,另一将军哥舒翰在749年(唐天宝八载)再次攻下石堡城,收河 西九曲,但唐对吐蕃的与国南诏用兵失败,失去了姚州、嶲州(今四川西昌)。南诏叛唐独立并依附吐蕃,使吐蕃无南顾之忧,得以专力于北方的开拓。
    755 年(唐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叛唐,唐在西北驻军东撤御敌,吐蕃乘虚大举东进,唐陇右诸州县相继被占领,763年(唐广德元年)还一度攻占唐首都长安十天。 756~762年间(唐至德元载到宝应元年),肃州刺史刘臣壁写给吐蕃大臣的信说"且吐蕃东有青海之隅,西接黄河之险,南有铁岭之固,北有雪山之牢",则 依然持唐人观念,认为黄河、雪山(祁连山)应为汉蕃边界,但此时已被吐蕃铁骑冲破了。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在剑南任彭州刺史的高适上疏说:"茂州 而西,经羌中至平戎数城,界于吐蕃也。"平戎城在维州(今四川理县东北)西,与松州西岷江江源处的甘松岭同为唐蕃边境上的要害地点。松州这时已陷于吐蕃, 维州在十余年后再陷于吐蕃之手。
    吐蕃占领陇右后,唐的西境,"尽于潘原(今甘肃平凉东四十里)"。潘原在泾州(今甘肃泾川北)与原州(今宁 夏固原)交界处。原州已为吐蕃占领,吐蕃戍摧沙堡(固原西南六盘山上)。中间可能隔着缓冲地带。蔚如水(今宁夏清水河)自南向北纵贯原州,这一流域霜期 长,农业不发达,然而宜于畜牧,所以吐蕃骑兵久屯于此。
    由于陇右居民大量东徙,吐蕃新占领的地区地广人稀,军需供给困难,所以吐蕃的游弋军 队绕过唐重兵防守的泾州,北上攻灵州、盐州、庆州,直至胜州,掠取秋稼;另外又偕南诏攻茂州、黎州、雅州。吐蕃不仅东取陇右和剑南西山,攻关内,又西略河 西、西域。764年陷凉州,766年陷甘州,776年取瓜州,781年陷沙州寿昌县,至787年沙州投降,全有河西。790年,又攻占北庭,一两年后又占 有安西(龟兹)。但很快又相继为回鹘所占。
    第三次议界--清水会盟780年唐德宗继位,双方觅求缓和,于783年(唐建中四年)春在清水 (今甘肃清水西北)会盟。汉文盟文中详细规定边界,称:"今国家所守界,泾州西至弹筝峡(今甘肃平凉西北泾水上游)西口,陇州西至清水县,凤州西至同谷 县,暨剑南西山大渡河东,为汉界。蕃国守镇在兰、渭、原、会(今甘肃靖远),西至临洮,东至成州,抵剑南西界磨些诸蛮,大渡水西南,为蕃界。其兵马镇守之 处,州县见有居人,彼此两边见属汉(蕃)诸蛮,以今所分见住处,依前为定。其黄河以北,从故新泉军(今甘肃景泰东北,黄河北岸),直北至大碛,直南至贺兰 山骆驼岭为界,中间悉为闲田。盟文有所不载者,蕃有兵马处蕃守,汉有兵马处汉守,并依见守,不得侵越。其先未有兵马处,不得新置,并筑城堡耕种。"这是第 三次议定的边界。依盟文,大体上黄河以南,自北往南一线,从今六盘山中段开始到陇山南端(中间穿过泾水源头、渭水中游),然后穿西汉水、白龙江,循岷江上 游西到大渡河,再循河南下,在此线以东归唐管辖,以西归吐蕃管辖。这样吐蕃切断了长安通向河西凉州及剑南松州的三条要道,占领了西自洮州(今甘肃临潭)、 东到陇山西麓,包括大夏河、洮河、渭水上游、西汉水上游的一大片农业地区,唐则被迫承认这一既成事实。黄河以北,则应吐蕃赞普的要求,北从大漠、南至贺兰 山,依自然地形划为边界线。闲田或称"空闲",是双方议定脱离接触的地带。"中间悉为闲田",可以解释为整个这条线包含了双方隔绝的空地,也可以理解为黄 河以北或黄河以南(吐蕃占领的原州、会州与唐灵州、盐州、庆州之间)存在一段空隙。敦煌古藏文历史文书称颂乞黎苏笼猎赞在位时"国威远播,陇山以东,均入 于掌握",指的是吐蕃军队攻入陇山以东唐关内道诸州的情况。
    清水会盟这一年的冬天,唐内部发生泾原兵变(见朱泚),吐蕃逾界助唐,界碑扑 倒,又乘机攻陷盐州、夏州,故清水会盟所缔造的和平很快被破坏了。但其间双方仍然互派使节商谈盟会定界问题,吐蕃还要求唐割让安西、北庭。787年(唐贞 元三年)唐蕃继盟于平凉,发生了吐蕃劫盟事件。此后,吐蕃军队多次逼近唐京畿,每值秋冬,辄劫取收获,还将唐治下居民掳走以补充其兵源或农牧业劳动力的不 足,唐军轮番"防秋",疲于奔命。吐蕃主力仍然长驻原州、会州。史记吐蕃往往将掳获的人口牲畜带走,逾弹筝峡或清水境的安化峡西去,可知弹筝峡、清水仍然 在吐蕃长期控制的地带的东界上。
    第四次议界--长庆会盟9世纪初,吐蕃国力日趋衰弱,国内主和派僧俗官员的意见左右了对唐的政策;唐在采用 联合回鹘、南诏、大食,孤立吐蕃的战略上又取得极大的成功,因此吐蕃迫切要求重新议界讲和。从810年(唐元和五年)白居易起草的与吐蕃宰相两份敕语看, 唐廷在议和中坚持要求归还安乐、秦、原三州。在821~822年(唐长庆元年至二年)双方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长庆会盟,仪式分别在长安、逻些(今西藏拉 萨)举行。汉文盟文云:"中夏见管,维唐是君;西裔一方,大蕃为主。"而吐蕃赞普方面先寄给的盟文云:"蕃汉两邦,各守见管本界,彼此不得征,不得讨,不 得相为寇仇,不得侵谋境土。若有所疑,或要捉生问事,便给衣粮放还。"又在逻些树碑,其西面碑文汉文云:"今蕃汉二国所守见管......"、"彼此驿骑,......善 汉并于将军谷交马,其绥戎栅以东,大唐祗应;清水县以西,大蕃供应"。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