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淝水之战:事实与想像的结果 对于决定苻坚前秦帝国命运的淝水之战,罗杰斯把它看成是初唐史家们借用一个小小的事实,加上隋朝征讨高句丽战争的失败教训和一些虚构,无限的扩大而编造出来的,其用意在于反对唐太宗征讨高句丽的战争。罗杰斯把苻坚帝国的兴盛看成是唐初太宗时期历史的反映,而淝水之战及苻坚的败亡又视为隋炀帝的影子。由于隋炀帝征高丽的失败,初唐史家把隋炀帝作为苻坚的又一个原型进行塑造。虽然唐太宗是隋朝灭亡的亲身经历者,但是对于隋征高句丽所带来的恶果并不认同房玄龄等史臣的解释。所以,他依然把征高句丽作为自己的一个目标。为了谏阻唐太宗的征伐,史臣们又塑造了一个模式。 罗杰斯对比了公元612年隋炀帝征高句丽战争中失败的萨水之战与公元383年苻坚南征的淝水之战的有关史料,认为《隋书·宇文述传》和《晋书·谢玄传》记载的这两次战争在细节上有着惊人的相似:第一,两次战争发生的地点都在一条大河边:隋炀帝的军队与高句丽在萨水边,而前秦与东晋则在淝水边。第二,一支先头部队从营地出发,急行军以阻止敌军退缩,企图一举消灭敌方。宇文述将大军丢在辽河边,自己率军孤军深入高句丽境内;而苻坚也只是自将先锋部队,追击东晋军队于淝水边。第三,侵略军自愿接受并实施敌军将领的建议。隋军宇文述接受高句丽将领乙支文德的诈降,苻坚接受东晋将领要其稍退以使东晋军队能够渡河的建议。第四,侵略者在河流的面前受到阻击,但是在一条支流边上就失去了一位重要将领。第五,只有少部分军队逃回,留下大批物资。萨水之战,隋军半渡之际,高句丽军队发动攻击,隋军将领辛世雄被杀,在30万渡过辽河的隋军中,只有2700人活着回来了;而淝水之战前秦百万军队亦丧于一旦,只有几千人逃回。第六,隋朝征高句丽失败不久,就被推翻,前秦在淝水之战以后也迅速垮台。正因为有这样多的相似之处,罗杰斯断定两次战争几乎是一个翻版,并认为这两次战争并非独自能够成立,而是互相依存的。因为《隋书》与《晋书》都是由同一批史家编修的,但罗杰斯把两次战争相似的原因猜测是臧荣绪的《晋书》或是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先影响了《隋书》的编撰,进而影响了《晋书》的编撰[2](P49)。 尽管淝水之战与萨水之战的相似性令罗杰斯产生了怀疑,但他认为有两点是毋庸置疑的:其一,公元383年,晋朝军队在寿春确实抗击过来自北方前秦的军队,但入侵者只是在寿春逗留了数天就被赶回了淮北。也就是说,淝水之战的真实战争,只是公元383年刘牢之的军队与前秦军队在寿春附近发生过一次战争。刘牢之的传记中对这次战争有所叙述,但只是一次规模并不大、影响也不大的战斗。其二,此后不久,前秦帝国就陷于分崩离析之中[2](P62)。但是,晋朝的正统论者对于这个简单的事情并不满意,于是,南朝的史家就无限的扩大这件事,并把刘牢之的战绩说成是谢氏家族的功绩,因为刘牢之以后反晋,而谢氏家族则一直牢牢地控制着东晋的政权。几经渲染,以致成为一个神话。所以,罗杰斯认为淝水之战是事实与想像的结合,模糊不清的事实与神话结合在一起,令人难以分辨。对于朱序这个角色,罗杰斯也加以怀疑,认为朱序是东晋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他原本是东晋将领,在襄阳被苻坚俘获而降秦。开战前,又作为苻坚的使节到了东晋,却把前秦的虚实全都告诉了东晋将领谢石,使得东晋将领最终采纳他的建议。在苻坚接受建议往后稍退之时,朱序又在阵中大喊“苻坚败矣”,致使前秦军队自乱其阵。在罗杰斯看来,这本身就值得怀疑,很可能是个虚构的角色。八公山的草木皆兵,亦是典型的杜撰。至于战争发生的地点和时间,罗杰斯都提出了质疑。因为不同的史书有不同的记载。在发生地点上,《晋书·谢玄传》说是在淝水之南,而有的史书却说是在淝水之北。在发生的时间上,《晋书》说是十一月三十日(己亥),是个“猪”日,而苻坚属猪的;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则拒绝用此日子,只用一个平常的日子。罗杰斯认为这种自相矛盾的记载,更证明了淝水之战是虚构的论断[2](P64-65)。 在罗杰斯看来,淝水之战就是以公元383年刘牢之的战争为原型,再加上隋朝征高句丽失败的萨水之战而人为塑造出来的。在这里面,晋朝的正统性也扮演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因为无论是晋朝人还是唐朝人都认为,东晋有着无可置疑的正统性,而谢安就是维护这种正统性的代表人物。这种正统性,在《苻坚载记》中一开始就揭示了出来:王猛生前告知苻坚,不可轻易进攻东晋,因为东晋是正统所归,一旦进攻,必定失败。唐朝修《晋史》,亦有追溯其本朝正统渊源的意图,肯定东晋的正统性,也就是强化唐朝的正统性。罗杰斯认为,塑造淝水之战东晋的胜利,是中国文化的胜利,它满足了史家们心智上的需求,也证明了中华文化对“胡族”的优越。 总之,罗杰斯认为,《苻坚载记》运用虚构、想像、比附等手法,将唐太宗时期的历史折射到前秦中去,叙述苻生与苻坚的历史,是为了比附李建成与李世民的关系,用曲笔来展现唐初的真实历史概貌。而淝水之战的神化,不过是借用了公元383年刘牢之与前秦的一次战争,加上隋朝征讨高句丽失败的萨水之战的情节,刻意编造出来的,意在谏阻唐太宗东征高句丽的战争行动。而塑造东晋的胜利,是肯定东晋的正统性,也是为了满足初唐史家们心理上的需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