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元年(公元 280 年),晋武帝在灭掉江南的吴国后,实现了全国的 统一。但西晋的统一局面并没能维持多久。西晋推行的是腐朽的士族门阀政治,其治国方针是尽力维护士族门阀的利益,它实行的种种政策,都以保障和扩大这一阶层的政治经济特权为出发点。西晋士族门阀统治集团是历史上最腐朽的统治者,他们垄断高官显职,缺乏实际才干,广占田地人口,生活穷奢极欲。由于统治阶级的种种特权,必然建立在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上,因而西晋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此外,西晋统治者对当时内迁的众多少数民族也实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甚至常常将少数民族人民掠卖为奴,这使得西晋时期的民族矛盾也十分尖锐。太熙元年(公元 290年)晋武帝死后不久,统治集团之间又爆发了长达十余年的“八王之乱”。连年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加上当时蝗、旱灾荒不断,百姓无业为生,奋起反抗。各族人民反晋斗争的序幕由此拉开。 1.西晋末年的流民起义战争 西晋末年,广大人民饥寒交迫无以为生,只好背井离乡四出逃亡,从而形成了大规模的流民浪潮。当时全国流徙人口的总数近 30 万户,100 余万口,涉及秦、雍、并、冀、梁、益、豫、荆、兖、宁等十余州。流民的生活非常悲惨,他们“流移四散,十不存二,携老扶幼,不绝于路。及其在者,鬻卖 妻子,生相捐弃,死亡委危,白骨横野,哀呼之声,感伤和气。”①西晋统治 者对备受苦难的流民不仅没能给予妥善安置,反而采用了强迫流民返回故地的极端手段,结果直接引发了流民大起义。 永宁元年(公元 301 年)十月,略阳(治今甘肃天水东北)賨人首领李特率领流入益州(治今四川成都)的秦(治今甘肃甘谷东)、雍(治今陕西西安西北)二州流民在绵阳(今四川绵竹东南)首先举起反晋义旗。李特起义后,进兵屡败晋军,攻占广汉(今四川射洪南),迅速向成都推进。晋益州刺史罗尚向朝廷求救,晋廷派河间王司马叡率大军分三路进剿义军。李特捉住战机,分派诸将乘敌立足未稳之时主动出击,大败晋军。义军乘胜连克梓潼(今属四川)、巴西(治今四川阆中)等地,进逼成都,罗尚龟缩孤城成都固守。于是李特自称益州牧,改元“建初”。太安二年(公元 303 年),李特在久胜之下麻痹大意,遭到假意归附义军的地主坞堡武装及罗尚的内外夹击,义军大败,李特战死。李特死后,其弟李流及其子李雄相继统率这支义军。当年九月,初掌义军的李雄设置苦肉计,鞭打义军将领朴泰后,命他向罗尚诈降,诡称李雄等首领“饥饿孤危,日斗争相咎”①,请充任官军内应,消灭义军。罗尚信以为真,倾巢出动,命将领隗伯等率军乘夜袭击李雄驻守的郫城(今四川郫县)。晋军兵至郫城,义军早已设下伏兵,晋军夜遭伏击,大败逃回。义军追击残敌,直至成都城下,冒充晋军攻占少城,罗尚退保太城。闰十二月,义军终于攻占成都,全据巴蜀。永兴元年(公元 304 年)十月,李雄自称成都王,又于光熙元年(公元 306 年)称帝,国号大成,后至 李寿执政时改国号为汉,史称成汉。成汉政权存在 44 年,于东晋永和三年(公元 347 年)被桓温所灭。 ① 《晋书》卷 62《刘琨传》。 ① 《华阳国志》卷 8《大同志》。 李特起义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又接连爆发了张昌、石水,王如,杜弢等 人领导的起义。 太安二年(公元 303 年),晋廷为镇压李特起义军,强征荆州(治今湖北江陵)武勇入蜀。荆州武勇不愿远征,“展转不远,辄复屯聚。”②当年五月,义阳(治今河南新野南)蛮人张昌乘势在安陆(江夏郡治,今湖北安陆北)聚众起义,武勇及当地流民纷纷归附,义军队伍迅速扩大。张昌进军攻占江夏,拥立刘尼为天子,建立农民政权。晋廷增调军队分驻汝南(治今河 南息县)、宛县(今河南南阳市),阻止义军北上。张昌亲率大军北攻襄阳(今湖北襄 樊市),临战斩杀晋新野王司马歆,继续北上,晋军望风奔逃,义军声势甚盛。与此同时,义军将领陈真率兵南下,连克长沙、湘东、零陵、豫章诸郡。另一将领石水挥师东进,一路大败晋军,尽占江(治今江西南昌市)、扬(治今江苏南京市)二州之地。短短几个月内,晋荆、江、扬、徐 (治今江苏徐州市)、豫(治今河南淮阳)五州,皆被义军控制。晋廷对义 军的迅速发展极为惶恐,急调大军围剿。由于众寡不敌,义军战败。永安元年(公元 304 年)秋天,张昌被俘牺牲。这时,扬州地区的大族地主周玘、 贺循等人也联合向石水义军发动进攻。石水义军也在地主武装联合镇压下失败,石水投奔另一义军首领封云,后二人一起被叛徒杀害。张昌,石水起义宣告失败。张昌起义失败不久,宛县爆发了王如领导的流民起义。永嘉四年(公元310 年)九月,武吏出身的王如率流徙至宛县一带的雍州流民起义。义军进兵击败催促他们返乡的晋征南将军山简、南中郎将杜蕤等军,得到流民的热 烈响应,迅速发展到四五万人。王如自称大将军,进军北破襄城(今属河南),南逼襄阳,山简被迫退守夏口(今湖北武汉市)。这时,在北方起事的石勒义军南下,王如为争地盘进攻石勒,被石勒击败,实力大损。此后,王如义军由于缺乏粮食,更兼将领之间互相争斗,处境日益艰难。永嘉六年(公元 312 年),王如向晋将王敦投降,不久被杀。建兴元年(公元 313 年),义军余部转战汉中(治今陕西汉中),被晋将晋邈击败,起义最后失败。永嘉五年(公元 311 年)一月,荆、湘(治今湖南长沙)地区又爆发了杜弢领导的巴蜀流民起义。在西晋末年的流民浪潮中,巴蜀地区有十余万流民流徙至荆、湘一带。永嘉五年一月,巴蜀流民李骧在乐乡(今湖北枋滋东)聚众起义。荆州刺史王澄在击败义军后,竟将起义流民 8000 余人沉于长江之中,并将其妻子充作军赏。王澄的暴行引起流民更大的怨恨,蜀人杜畴等聚 众再举义旗。这时湘州刺史荀眺议为巴蜀流民皆欲造反,“欲尽诛流民”。 ① 巴蜀流民怒不可遏,”四五万家一时俱反”,共推益州秀才杜弢为首领。于 是杜弢自称梁、益二州牧、平南将军、湘州刺史,派军攻破湘州州治长沙(今属湖南),俘虏荀眺。接着,义军南克零陵(今属湖南)、桂阳(治今湖南 彬县),东攻武昌(今湖北鄂城)。荆州刺史王澄因作战不力被撤去职务。晋琅邪王司马睿改以周玘为荆州刺史,使其与扬州刺史王敦共剿义军。义军集中兵力进攻荆州,将周玘困于浔水(今湖北黄梅西南)。王敦命武昌太守陶侃、豫章太守周访等进攻义军。陶侃进兵救出周玘,司马睿改以陶侃代周 ② 《资治通鉴》卷 85《晋记》七惠帝太安二年。 ① 《资治通鉴》卷 87《晋纪》九怀帝永嘉五年。 ② 《资治通鉴》卷 87《晋纪》九怀帝永嘉五年。 玘为荆州刺史。 建兴三年(公元 315 年)二月,王敦、陶侃等人合军向义军发动进攻,义军接战不利,损失严重。这时,杜弢动摇,向晋廷求降并被接受。但晋军为邀功请赏,仍不断袭击义军。杜弢大怒,杀掉晋廷受降使者,继续与官军对抗。但义军因寡不敌众,渐渐走向失败。八月,义军内部分裂,杜弢杀部将张奕,众将惊恐,纷纷投降官军。不久,义军大本营长沙被官军攻陷。杜弢出逃,后不知所终。坚持达 5 年之久的杜弢流民起义遂以失败告终。 2.北方各族人民的反晋战争 在南方流民起义如火如荼的时候,北方各族人民也举起了反晋的大旗。 自元康九年(公元 299 年)至建兴五年(公元 317年)西晋灭亡,北方各族人民进行了多次起义斗争,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石勒与王弥领导的两次起 义。 石勒,羯人,居于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早年曾被西晋官僚司马腾掠卖为奴,历尽苦难。后石勒招聚王阳、郭敖等人组成“十八骑”,共奉牧师汲桑为首领,劫掠富家财物,逐渐走上武装起义之路。永兴二年(公元305 年),石勒与汲桑等数百人投奔起兵为成都王司马颖报仇的公师藩。到永嘉元年(公元 307 年)四月,石勒与汲桑率领牧奴发动起义,汲桑自称大 将军,石勒称扫虏将军,四处攻略郡县。五月,义军临陈杀掉新蔡王司马腾, 攻占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随即进军兖州(治今山东郓城西北)。镇守许昌(今河南许昌东)的东海王司马越闻讯大惊,急调敬苟晞、王濬等军进剿义军。义军与官军在几个月间交战三十余次,互有胜负。义军后在东武阳(今山东莘县境)被官军击败,汲桑逃走,兵被官军杀掉,石勒投奔建立汉政权的匈奴贵族刘渊。 光熙元年(公元 306 年)三月,东莱(治今山东掖县)人刘伯根在青州(治今山东淄博东)起义。王弥率家僮参加刘伯根义军,被任为长史。不久刘伯根战死,王弥继续领导这支义军,转战于青、徐二州,后被晋将荀彧击败。永嘉二年(公元 308 年)三月,王弥收集亡散部众,声势复振,进兵攻略郡县”,所在陷没,多杀守令,有众数万,朝廷不能制”四月,王弥攻克军事重镇许昌。五月,王弥西攻晋京师洛阳(今河南洛阳东),直抵洛阳 城下。晋廷惊慌失措,急令司徒王衍总督军事,率大军拼死抵抗。不久,王弥在晋军联合进攻下失败,率残部投奔刘渊。建立汉政权的刘渊是匈奴贵族,曾任五部匈奴中的北部都尉。永兴元年 (公元 304 年),刘渊在离石(今属山西)起兵,自称大单于,意欲乘晋末大乱之机恢复匈奴帝国的统治。刘渊起兵后,得到饱受西晋统治者剥削压迫的各族人民的热烈响应,部众迅速扩大。为了取得汉人的支持,刘渊建国号为汉,自称汉王。随后,刘渊进兵连败晋军,赶走晋并州刺史司马腾,控制 了并州(治晋阳,今山西太原市)的大部分地区。石勒、王弥归附汉政权后,刘渊势力随之发展,成为北方各族人民反晋斗争的领袖。刘渊任命石勒为辅 汉将军、平汉王,任命王弥为司隶校尉。从此,北方各族人民走上联合反晋的道路。刘渊起兵的目的是重建匈奴帝国的统治,这与石勒、王弥等起义军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刘渊的反晋斗争在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积极的意义,也起到了联合各族人民反晋的积极作用。 ① 《晋书》卷 100《王弥传》。 永嘉二年(公元 308 年)九月,石勒、王弥合军攻打邺城。随后,石勒、 王弥与刘渊族侄刘曜等人攻打魏郡(治邺城)、汲郡(治今河南汲县)、顿丘(治今河北清丰南)等地,攻陷壁垒 50 余座。从永嘉二年九月到永嘉四年之间,石勒、王弥、刘曜等反晋武装纵横于并、冀(治邺城)、幽(治今河北涿县)、青、兖、豫等州之间,攻城略地,歼灭晋军,斩杀朝廷地方官吏,摧毁了晋廷的统治基础,自己势力则获得巨大的发展。永嘉五年(公元 311 年)春,石勒抓住战机,在苦县宁平城(今河南鹿邑南)全歼太尉王衍率领的晋主力军十余万人。随后,石勒又在洧仓(今河南许昌东)将从洛阳出奔东海王司马越之丧的东海王妃、世子司马毗及同行的宗室 48 王全部消灭。西晋的主力军及大批王公被石勒消灭殆 尽。同年六月,石勒、王弥、刘曜合军攻克洛阳,俘晋怀帝,西晋王朝至此已名存实亡。建兴四年(公元 316 年)十一月,刘曜率大军攻破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俘晋愍帝至平阳(今山西临汾),西晋最后灭亡。石勒在攻破洛阳后,吞并王弥,渐渐脱离汉国的控制。东晋太兴二年(公元 319 年),石勒称赵王,建立了后赵政权。从此,他从人民起义首领转变为少数民族酋帅和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 虽然西晋流民起义最终皆告失败,北方各族人民的反晋斗争也成为匈奴刘氏及石勒等人改朝换代的工具,但长达 18 年之久的晋末各族人民的反晋斗争终于推翻了腐朽的西晋王朝,他们前仆后继的英勇战斗也为中国古代战争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