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三国 >

谁是赢家:“借荆州”前后孙刘两家争斗真相(6)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历史春秋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孙权采纳了这个方案,周瑜也返回江陵指挥部队整治行装,不料在归途中走到马丘这个地方,竟一病不起,含恨去世,时年仅36岁。
    周瑜临终之前,还给孙权写了最后一道奏疏,除了对形势的分析、对国是的建议外,最为重要的是举荐了自己身后职务的接替人。他含泪写道:“今既与曹操为敌,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
    孙权详加审度,知道这是此间唯一正确的选择,于是一概照准,随即为着“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三国志·吴志·鲁肃传》),又力排众议,接受了鲁肃的谏劝将南郡出“借”给刘备。孙权的这一举措,算是答应了刘备请求取代周瑜都督整个荆州的要求,即一旦与襄阳、樊城的曹军发生战事,鲁肃及其部下也得都听刘备的指挥。鲁肃接替下周瑜的职务,最初还是去江陵赴任的,当他跟刘备办完交接手续后,才东返在陆口扎下大营。当他跟刘备办完交接手续后,才东返在陆口扎下大营。据《鲁肃》传记载:“肃初住江陵,后下屯陆口,威恩大行,众增万余人,拜汉昌太守、偏将军。”显而易见,正是由于鲁肃“下屯陆口”(今湖北嘉鱼西南),东吴缩短了军队的后勤补给线,再加上鲁肃威恩并用,政令通畅,所以一时间主动前来归附者多达一万余人。
    由于南郡是荆州的行政机构办公地(古称治所),所以民间沿用一向以治所指代区域的习惯说法,由此而成就了中国历史上一段脍炙人口的演义故事--“刘备借荆州”。
    孙权最终同意将江陵借让与刘备,是在当时曹操从东西两方面大军压境的情况下采用的权宜之计。换句话说,关于出借荆州一事,也是他最终做出的无奈抉择。他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将刘备推至与曹操对抗的第一线,使自己可以避免自周瑜死后本军在南郡所处的被动地位,专心一意地全力防卫东翼合肥一线。
    依此而论,刘备能审时度势,趁机而作,这是其之所以顺利“借荆州”的基本保证;而孙权能够采纳采纳周瑜临终遗言及鲁肃的劝谏,实际上也反映出了他不为一时一事得失所囿的雄才大略。正因为如此,才使得孙、刘联盟才可以继续维护并延续下去,三国鼎立局面也才得以最终形成,故史书上记载:“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三国志·吴书九》)
    时移势易东吴占荆州首重宜都
    建安二十年(215),刘备已经夺得益州,由此取得全据长江上中游的优越地位。位居下游的孙权一向主张“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三国志》卷54《吴志·鲁肃传》),如今看刘备对自己已经构成了严重威胁,他无法忍受这一局面,次年派诸葛瑾去讨要荆州。可是,这时坐镇荆州的关羽根本不卖帐,孙权于是恼羞成怒,一面派大军向江南长沙、零陵、桂阳等三郡发动进攻;另一面派鲁肃率军万人屯兵巴丘(今岳阳)以抵御关羽,而他自己则坐镇陆口亲临一线指挥,打算诉诸武力夺取江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