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做什么事情,地理都是很重要的因素,但却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在战争中,即使拥有地利,但欠缺人和,是不可能战胜对手的,地利既可恃又不可恃,只有将地利与人和结合起来,才能稳操胜券。 地理学家顾祖禹在总结地利和人和的关系时说:“且夫地利亦何常之有哉!函谷、剑阁,天下之险也。秦人用函关,却六国而有余;迨其末也,拒群盗而不足。诸葛武侯出剑阁,震秦陇,规三辅;刘禅有剑阁,而成都不能保也。” 汉代以前的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县东北,称为旧函谷关。旧函谷关地理形势十分险要,北面是大河,南面是崇山峻岭,关在谷中,深险如函(函即匣,古代寄信用木函)。春秋时期晋国据此天险阻挡了西面秦国的入侵,战国时秦国占领函谷关,此后关东、关中、关西即以此而得名。 函谷关助秦国拒六国兵 战国时期群雄逐鹿中原,东方六国多次联合攻秦,秦军守住函谷关屡屡使东方联军不得前进一步,到了秦朝末年,秦国上下分崩离析,秦兵无心恋战,虽有函谷关之险,但连一群盗贼也挡不住。 剑阁指剑门关。剑门关是横跨剑阁、昭化之间大剑山上的隘口,大剑山地势北高南低,山岭绵亘,七十二座峰峦如剑直指天空,峥嵘崔嵬的山势一到剑门关就突然中断,两崖对峙,笔直的悬崖直落到谷底,其状似门,故称“剑门”。两崖中间的隘口宽约20米,长约500米,一条湍急的溪流穿关而过。 在古代,绝壁上建有栈道,中间修了一道关门,上设三层炮楼,如果把关门一闭,真可谓插翅难飞,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 剑门关是古代川陕间的主要通道,出剑门关北行的道路,蜿蜒于高山峭壁之间,行旅往往为之胆战心惊。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率领部队凿剑山,开阁道三十里,凡遇悬崖峭壁之处,即沿山凿洞,架以横木,在险隘之口建阁亭,并在山口建关镇守。诸葛亮建好阁道后,实行以攻为守的战略,多次率兵出剑阁攻打魏国,虽然无功而返,但有效地震慑了敌人,保全了蜀国。 蜀国后主不战而降 到了三国末年,魏将钟会、邓艾率领10万大军攻打蜀国,蜀将姜维牢牢守住剑门关,弄得钟会毫无办法。后来,邓艾领兵绕过剑门关,从阴平道偷袭蜀军,才获得成功,蜀国后主不战而降。正因为刘禅领导无方,蜀国虽有剑阁之险而被灭掉,所以顾祖禹才说“刘禅有剑阁,而成都不能保也”。 不仅顾祖禹有“据天险而不得其人则失”的看法,早在晋元康八年(公元298年),李特率流民入蜀,路过天险剑阁,不禁叹息说:“刘禅有如此地,面缚于人,岂非庸才耶!”后来李特之子李雄正是利用剑阁天险,趁晋朝“八王之乱”时,占据成都,称霸西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