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汉朝 >

对东汉时代政局影响最大 张角和他创建的太平道(5)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华网论坛 佚名 参加讨论
一时间,腥风血雨,黑云压城。 
    得知起义计划泄露以后,张角与他的弟弟张宝、张梁及其他骨干成员,召开了紧急会议商量对策,讨论的结果没有分歧-不能再等了,动手吧。
    随后,张角派人星夜通知各方头领,提前起义时间,尽快发动起义。
    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黄巾起义爆发了。
    二月底的一天,张角号称“天公将军”,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带领各地信徒同时起义(组织纪律性很强)。起义军头戴黄巾,到处烧毁官绅府邸,杀戮贪官污吏(一些清官也免不了玉石俱焚)。
    由于起义是有组织有计划有准备的,而政府却来不及做好应对措施,所以刚开始的时候,许多州郡城池失守,地方长官纷纷逃亡,恨不得爹娘多生几条腿。
    短短十来天时间,黄巾起义已经导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后汉书》)。
    马克思说过:反动统治阶级从来不会自愿退出历史舞台。
    毛泽东指出:一切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不倒。这也和扫地一样,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
    东汉政府虽然十分腐朽,但同样不愿意退出历史舞台。以汉灵帝刘宏陛下为首的中央政府,为对抗以张角为首的黄巾起义军,迅速进行了以下部署:
    第一,晋封外戚何进(汉灵帝刘宏的大舅哥)为大将军,统率中央禁卫军-左右羽林五营士卒,驻扎京城洛阳周围,以确保京师安全。
    第二,任命八关(函谷关等洛阳周围要地)都尉,加强守卫,构成京师外围防线。
    第三,下令各地修理军械,紧急备战,力求稳住局势。
    第四,大赦天下犯人,唯有张角例外,用来争取民心。
    第五,擒贼先擒王,派遣北中郎将卢植(刘备的老师)领兵攻打张角。另外,由于颍川郡(今河南登封、宝丰、尉氏、郾城一带)离洛阳不远,派遣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率军首先攻打颍川郡的黄巾军,解除对京师的威胁。
    第六,下令上起公卿下至平民,有钱的出钱,有马的出马,有力的出力,进行全国总动员。这一招太狠了,政府明令不论豪强地主,还是平民百姓,都可以参与*黄巾起义军,要让张角起义军陷入人海战争的汪洋大海。
    东汉政府虽然很腐朽,但朝中还是有人才的,这些应对举措包含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可操作性很强。从军事上来说,首先巩固京城防务,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分兵出击,各个击破,前方将领又都是猛人名将。因此,不能不承认应对有方,举措得当,几乎可以与张角的起义策划相媲美。
    老子的哲学告诉我们:好事往往会变成坏事。正是这个近似完美的策略,最终断送了东汉江山。
    问题出在第六个狠招。举国动员、全民参与的人海战争开展起来很容易,威力很巨大,效果很明显,但几千年以来统治者很少有这么干的,只因为有一个足以致命的弱点-很难善后。
    有事的时候把群众发动起来不难,等到事情搞定要让他们各回各家继续种田,就没那么容易了。他们中间的许多人(主要是那帮拥有私家部下的地主豪强和平民阶层中想建功立业或升官发财的勇敢分子),经过残酷战争的洗礼,见识了政府的软弱无能,心中的欲望之花开得正艳,将不会再对政府俯首帖耳唯命是从。
    在政府的倡议下,为求自保的地方豪强纷纷组织或扩充地主武装,想要立功的有志青年纷纷参军效力,另有所图的人也纷纷展开行动。
    一个天昏地暗、英雄辈出的乱世三国,正式拉开了序幕。
    这场举国动员、全民参与的人海战争对于交战的双方-东汉政府与黄巾军来说,都是输家,真正的赢家是趁时而起尾大不掉的各地军阀。
    184年十月,起义军领袖张角,带着功业未竟的无比遗憾在广宗病逝,传奇的一生画上了句号。
    利用宗教形式组织的农民起义有个不治之症,一旦信奉的“救世主”撒手归天,士气人心就要受到极其沉重的打击。黄巾起义正是这样,“救世主”张角一死,人心动摇,士气大挫,起义迅速失败(各地零零星星的战斗还在继续),徒为他人作嫁衣。
    如果要评选对东汉末年乃至三国时代政局影响最大的第一推手,答案不是曹操,更不是我们的主人公刘备,而是这位张角。这正如希特勒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世界两极格局一样,美国和苏联确实很猛,但他们只不过是在纳粹德国的尸体上站立起来罢了。真正打破旧世界、开创新时代的人,乃是张角。只可惜,这个新时代不是张角梦寐以求的“黄天”,而是一个不世出的乱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