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头痛。如4·4B简:“四月八日病头痛寒炅……”,E.P.T51:535简:“□癸亥,病头痛寒炅,未能口”,都有“病头痛寒炅”的记载。寒炅,《素问》曰:“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王冰注曰:“炅。热也。”寒与热相遇致病而头痛。 (3)心腹病。如4·4A简中的“病苦心腹丈(应为胀字别写)满”,258·12简中的“腹中痛”,275·8简中的“病心腹”,5·18和255·22简中的“疾心腹”等,都反映心腹有病。这些病应与《素问》中所说“病心腹满”和“病心胁支满”是一类的,都属于心腹病。 (4)肠辟。如504·9简中就有“肠辟”一病的记载。应该与前述痢疾和急性胃肠炎病属一类。 (5)四节不举。如4·4A及5·18和255·22简中都有“四节不举”病的记载,《素问》中多次谈到“四支不举”,其应该与之同,都是四肢乏力,不能抬举之病。 (6)各类外伤病。如6.8简所记“伤要”,《说文·臼部》:“要,身中也。”说明要即腰。E.P.T56:339简所记“右颈雍肿”,149·19和511·20简所记“伤右手”等病,都属各类外伤病。 (7)暴病。如103·14简中有“……等四人,口暴病死”的记载,暴病就是突然得病,有可能就是今天所说的脑溢血、心肌梗塞或食物中毒。若是个别人得暴病,前两种的可能性大,若是多人就有可能是食物中毒了,此简所说四人突然得暴病死亡,可能就是某一小燧的土卒食物中毒了。 此外,战争中的伤员也有不少。对士卒所患各种疾病,军医须及时给予诊断。首先要到军营巡诊。如前述居延汉简49·13简中的“府医来到”,就是下去为病人看病的。157·28简中的“官医张卿,卿前许为问事”,也是去问病人病情的,以便作出诊断。居延新简E.P.T153:134简中的“官遣医诊治”的记载,说明上级军官比较关心所属部队人员的健康,要经常派军医下基层部队去为病人巡诊看病。其次要经常接诊。居延汉简508.25A简:“三人病归肩水……”和231·104简:“□延就医药敢言之”,居延新简E.P.T31:4简:“□昌病有廖诣官谒八月戊□”等。都是说病卒去军医处就医的。说明军医平时都要正常坐诊,给前来就医的病人看病。E.P.S4:C:19简:“□体软,诊视脉毕□”,说明当时已经能够把脉诊断了。 三、治疗方法与药物供应 《后汉书·隗嚣传》曰:当时“北攻强胡,南扰劲越,西侵羌戎,东摘涉貊。使四境之外,并人为害,缘边之郡,江海之濒,涤地无类。故攻战之所败,苛法之所陷,饥馑之所天,疾疫之所及,以万万计。”《后汉书·冯衍传》记载,更始二年(24年),冯衍对大将军鲍永曰:“……始自东郡之师,继以西海之役,巴、蜀没于南夷,缘边破于北狄,远征万里,暴兵累年,祸挐未解,兵连不息……疾疫大兴,灾异蜂起。”面对上述“北攻强胡,南扰劲越,西侵羌戎,东摘涉貊”之“远征万里,暴兵累年”,军队产生的伤病员,统治集团给予了高度关注,促使军队医疗保障的方法和措施有了进一步改进和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治疗药方和措施多样化 为尽快恢复军队伤病员的战斗力,当时的军医已经能够运用多种药方和采取不同的方法措施为患者进行治疗。 一是积累了多种治疗药方。把脉诊断后,然后开出处方医治,当时已经积累了很多治病药方。《汉书·艺文志》载有《金创瘈疭方》30卷,是我国最早的战伤外科救治专方。陈藏器《本草拾遗》记载,刘邦曾用“斫合子”作为军中医治金疮之药。“斫合子无毒,主金疮,生肤止血,捣碎傅疮上……昔汉高帝战时用此傅军土金疮,故云斫合子。”据武威汉简《治百病方》记载,有治金创止痛方:石膏、姜、甘草及桂四物,酢浆饮之。有治金创内痛令创中温方:曾青(自然铜类)、长石、皆冶炼合和,温酒饮。有治金创内漏血不出方:大黄、曾青、消石、廑虫、虻头,五物皆冶,合和,以方寸匕一,酒饮,不过。再饮,血立出。有治溃疡方:半夏、白蔹、芍药、细辛、乌头、赤石脂、代赭石、赤小豆、蚕砂等,以温经散寒为主。有治千金膏药方:包含蜀椒、芎葶、白芷及附子四味,有消肿、化脓及溃脓的作用,敷后“其毋脓者行愈,已有脓者溃”。方中以猪脂肪为基质,既可涂敷,又可摩可服。有治痂(疮痂)及久创和骑马时臀胯部磨损的创伤方:以酪苏(酥)煎附子、蜀椒及当归以敷之。有大风方:“雄黄、丹砂、鹗石、□磁石.玄石、消石……六十月愈□□□落随复生,□虽折能复起,不仁皆仁”。这个药方成为后世治创伤感染和骨疽的主要药方。至今,中医外科常用的白降丹,主要药物组成仍是大风方的药物。《流沙坠简》卷一中有木简记载,治堕落车马瘀血积胸中方:“股寒曾载车惊堕,血在胸中,恩兴惠君方,服之二十徵(征)下,三十月腹中毋积,手足不满通利。臣安国。”这是记述汉代驻屯西陲军队中用方药治疗堕伤内出血的情况。《史记·仓公列传》中记录了不少方剂名称。东汉张仲景还在《伤寒论》中总结了397法、113方,被尊为“经方”,在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