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汉朝 >

上兵伐谋:西汉对匈奴和西域的经济文化渗透(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华网论坛 佚名 参加讨论
元帝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呼韩邪单于复上书,言民众困乏,汉诏云中,五原郡转谷二万斛以给焉”[2]。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复入朝,“加赐锦乡,缯帛二万匹,絮二万斤,它如竟宁时”[2]。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乌珠留单于入朝“加赐衣三百七十袭,锦乡、缯帛三万匹,絮三万斤,它如河平时”[2]。由上可知,西汉王朝对匈奴的经济援助,主要以衣被缯絮和粮食的馈赠为大宗,且多伴随单于来朝而行,每次馈赠的数额都不在少数。这样大批量的衣被缯絮和粮食援助,不仅使匈奴上层获得好处,而且还惠及匈奴一般民众,争取了民心。
    由于匈奴单于每次来朝都要耗费西汉王朝的大量财物,故至哀帝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乌珠留单于请求来朝明年正月时,朝臣或以“匈奴从上游来厌人”为辞,或以“虚费府帑”为由,竟建议哀帝不允其请。时黄万侍郎扬雄上书力谏说“(匈奴)难化以善,易隶以恶,其强难诎,其和难得。故来服之时,劳师远攻, 倾国殚货,伏尸流血,破坚拔敌,如彼之难也。既服之后,慰荐抚循,交接赂遗,威仪谇府仰,如此之备也。……今单于归义,怀款诚之心,欲旁其庭,阵见于前, 此乃上世之遗策,神灵之所想望,国家虽费,不得已者也。奈何距以‘来厌’之辞,疏以无曰之期,消往昔之恩,开将来之隙!……失百年劳之,一日失之,费十而爱一,臣窃为国不安也”。在扬雄的力谏之下,哀帝终于允其来朝。
    西汉王朝之所以给予匈奴大量的经济扶持和援助,除了要利用呼韩邪单于来防制郅支单于外,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给予匈奴经济上的好处来加强汉匈之间的君臣关系,亦即扬雄所说“既服之后,慰荐抚循,交接赂遗,威必府仰,如此之备也”[2]。呼韩邪单于附汉后,因郅支单于尚在漠北,西汉王朝还给予其适当的军事扶持,使其成为西汉王朝北部边防的藩篱,并助其重新统一了匈奴。《汉书?匈奴传》载甘露三年,呼韩邪单于入朝后,“自请‘愿留居光禄塞下,有急,保汉受降城’。汉遣长乐卫尉高昌侯董忠、车骑都尉韩昌将骑万六千,又发边郡士马以千数,送单于出塑方鸡鹿塞。诏忠等留守单于,助诛不服”。郅支单于最初“ 以为呼韩邪降汉,兵弱,不能复自还”[2],即引兵西收右地,但在闻汉出兵,谷助呼韩邪后,“自度力不能定匈奴,乃益西”,先后降服了乌描、丁令、坚昆、并索要侍子,杀害汉使谷吉,与汉为敌。
    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呼韩邪单于在得到汉朝同意后北归单于庭,“人众稍稍归之,国中遂定”。而“郅支既杀使者,自知负汉,又闻呼韩邪益强,恐见袭击”,遂西奔康居,继续与汉为敌,结果于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为西域都护甘延寿、副校尉阵汤所杀。郅支的覆灭,既标志着匈奴内部自握衍朐单于以来20余年来变乱局面的结束,又标志着汉匈之间长达百余年的对立局面的终结。呼韩邪单于奉藩称臣后,西汉王朝就把匈奴进行礼仪教化纳入了整个对匈奴政策之中,并通过单于来朝、遣子入侍、派遣汉使等途径加以推行。要求匈奴单于朝政,遣侍子是西汉王朝对匈奴拥有统治权的具体表现,故从呼韩邪单于至乌珠留单于的五代单于中,除搜谐单于来朝途中病死、车牙单于在位时间较短未曾来朝外,其余三代单于都曾来朝过正月。而呼韩邪单于来朝正月竟达三次之多, 至于遣子入侍,则每代单于自然,从未中断。
    西汉王朝要求单于朝正月,遣侍子的目的固然是为了体现对匈奴拥有的统治权,但也是为了利用此举对匈奴上层进行礼义教化。如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正月,由于郅支单于被诛,呼韩邪单于且喜且惧,故再次来朝,表示“愿胥汉氏以自亲”,并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为此元帝特意下诏说“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仪,既伏其辜,呼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为阏氏。”显然,元帝在下诏表彰呼韩邪单于能“乡慕礼仪,复修朝贺之礼”(这本身就是对其进行礼仪教化的结果)并以王嫱为其阏氏的同时,也是在借郅支被诛之事晓谕呼韩邪单于如果背叛礼仪,郅支便是其下场。西汉王朝在每次单于来朝之时,都要给予匈奴大量的馈赠,其目的除了通过施惠于匈奴以巩固汉匈君臣关系外,还有要用汉族的冠带衣被,饮食器物去改变匈奴上层原来的生活习惯的用意,这显然是一种变相的礼仪教化。
    西汉王朝时匈奴进行礼仪教化的另一途径是派遣汉使。如成帝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复株累单于遣右皋林王伊邪莫演等来朝正月。事毕,因诈降于汉,朝臣多以为应受其降,而先禄大夫谷永、议郎杜钦则认为“汉兴,匈奴数为边塞,故设金爵之赏以待降者。今单于诎体称臣,列为北藩,遣使朝贡,无有二心,汉家接之,直异于往时。今既享单于聘贡之质,而更受其逋巡之臣,是贪一夫之得而失一国之心,拥有罪之臣绝慕,义之君也。假令单于初立,欲委身中国,未知利害,私使伊邪莫演诈降以卜吉凶,受之专德沮善,令单于自疏,不亲也吏;或者设为反间,欲因而生隙,受之,适合其策,使得归曲而直责。此诚边竟安危之原,师旅动静之首,不可不详也。不如勿受,以昭日月之信,抑诈谖之谋,怀附亲之心”[2]。成帝最终采纳了谷永、杜饮的建议,未受其降。而诈降未遂的伊邪莫演归国后, 复株累单于虽让他官位如故,但却始终“不肯令见汉使”,这不仅说明西汉王朝通过不受匈奴降臣来晓以诚信之义的做法在匈奴中引起了反响,而且也说明汉使是负有对匈奴进行礼仪教化的职责的。由上可知,自呼韩邪单于奉藩称臣以来,西汉王朝就把对匈奴进行礼义教化纳入了整个对匈奴政策之中,并通过单于来朝、遣子入侍、派遣使者等途径加以推行。由于西汉王朝不断对匈奴进行礼义教化,匈奴深受影响,以致“自呼韩邪后,与汉亲密,见汉谥帝为‘孝’,慕之,故皆为‘ 若革是’”(匈奴谓“孝”为“若革是”)。即在“单于”称号之上又加“若靼”二字。呼韩邪单于临死留下遗言说“有从中国来降者,勿受,辄送至塞,以报天子厚恩”。乌珠留单于也说“先单于受汉宣帝恩,不可负也”。可见,西汉王朝对匈奴的文化渗透已取得了很大成就。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