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0,刘邦建国才两年,冒顿单于包围代郡首府马邑,救兵无法快速赶到,已经有政治污点的韩王信感觉坚守不住,又被单于胁迫利诱终于叛国投敌。匈奴人得寸进尺,索性长驱直入南下攻击晋阳(太原)。刘邦率三十二万兵力北上反击,匈奴初战失利,向北方撤退。汉军企图一举消灭匈奴主力,不顾疲劳一直追击匈奴到达平城(山西大同)。恰巧北方天降暴风雪,汉军缺乏后勤准备,冻伤较多。刘邦杀的性起,不愿被疲惫的步兵拖累而失掉战果,率少量精锐轻骑兵冒进追击。冒顿单于召集健卒四十万将刘邦包围在白登山。刘邦被围七日,冻饿交加,包围圈外面的各路汉军也没有冲破匈奴的防线。幸好陈平暗中重贿并挑拨阏氏,叛军韩王信的两个将军王黄、赵利没有按时与单于会师,再加上汉军步兵陆续赶到,兵力上单于已失去优势,所以双方和谈成功单于退走。 刘邦感到国力空虚百废待兴,形势上根本不允许再爆发大规模战争了。刘敬建议“和亲誓盟政策”,缔结婚姻换取和平,迅速恢复国家力量。吕后当然不会让自己的鲁元公主嫁过去,刘邦只好将庶人的女儿认作公主远嫁匈奴。从西汉建立到武帝初年一共与匈奴和亲九次。 汉初的“和亲誓盟政策”是以弱对强的外交手段,是无奈的权宜之计,但也是一项重大创造,与现在的和平崛起很相似。起初和亲效果并不理想,战争时断时续。武帝军事大进攻以后,到昭帝、宣帝时期,匈奴力量已经处于“假、大、空”了,和亲一度成为匈奴人获得喘息的机会。元帝时期王昭君的出塞,已经是匈奴为求生存一厢情愿的求婚了,国家实力的强弱易位使和亲政策也转化成为对少数民族的安抚政策了。 国力懦弱的时候送女子到敌国和亲,的确是示弱表现和无奈之举。一个弱女子的自我牺牲,可以使多少边关将士和百姓得以生存,可以使多少田地不被荒芜,她们在草原的王帐里每存在一天,就可以让国家积蓄多少力量,她们的这些功业谁也无法计算出来。 远嫁的冒牌公主们大多出身寒微,却也跟边关将士一样,肩负重大使命,为国捐躯。虽然公主们在匈奴国土各有天命,但她们识大体,懂得自己存在的意义,处处为祖国着想,可以说她们的生命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说都是伟大的。 从古至今(真正的)历史学家,杰出的政治家,威武的中华君主??到叹息,她们的功绩得到了大家的全面肯定,对她们的美德历朝大多褒奖有余,她们的事迹被民间广为歌颂。她们嫁到单于家族生儿育女,为了自己子女的幸福,在政治上有时难免犯错,汉族历朝的帝王以及史学家一般不予批评。 刘敬的“和亲誓盟政策”开启了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的先河。从长远看,它有效的促进了各民族的和谐与团结,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民族交流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这种先进的民族政策被后世开明君主纷纷仿效,其中效果最为理想的是唐代的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她们依托祖国的富强凭借自己的智慧,将吐蕃的版图纳入了中国的势力范围(从此中国拥有青藏高原)。吐蕃虽与唐朝时常激战,但在唐朝衰败的时候,汉化的吐蕃没有忘记唐朝的恩惠,抵挡住了黑衣大食的攻势,将伊斯兰文明的渗透彻底御于国门之外,所以说藏族人民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为中国的统一作出过巨大贡献。 春秋时期,华夷界限分明,诸侯娶少数民族美女为妻妾的较少。西汉以后,由于汉朝皇家“和亲”有了表率,汉胡通婚加快。野蛮与文明,力量与智慧的相互结合,在同化的过程中又产生新的异化,这使北方人种不断得到优化,遗传基因更强大更复杂。具体表现为:普通匈奴男女十分愿意跟汉族通婚,传达出匈奴人民追求文明的渴望。倒是匈奴贵族利益集团自己有些小家子气,害怕后代接受汉族先进文化,顽固的推行汉胡分治政策。可他们忘记了最高统治者单于以及那些掌握实权的左右贤王们,基本上已经是通婚的产物了。 文景之治-两位杰出的人才 汉文帝-刘恒,即位的时候,单于冒顿已经击败月支国,彻底占领河西走廊,在战略上完成了对汉朝西、北两面夹击包围。冒顿自持强悍,向汉朝提出新的经济条件,在给汉文帝的国书中自称“天所立匈奴大单于”,一个天,一个大,言辞傲慢无礼,威胁成份十足。汉朝群臣不堪侮辱愿意同匈奴开战。当时文帝以轻徭薄赋,休兵养民为基本国策,感到国力不强没有必胜把握,决定忍辱负重接受匈奴的条件,增加送给单于的财物数量。 冒顿当年死去,儿子稽粥上台,称为“老上单于”。此时和亲的汉使已经到达匈奴,于是立汉朝公主为老上单于的阏支。老上单于经历“掌权-和亲”两件大事以后,飘飘然妄乎所以,给文帝的信中自称“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比老爹冒顿的称谓还要尊贵。汉文帝忍气吞声,回信与写给冒顿的内容一样,称“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