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汉朝 >

从《史记》中的点滴再看卫青和李广的恩恩怨怨(1)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华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太史公喜欢的是信陵君一样的人物,而卫青显然不是这样的人。太史公“不虚美,不隐恶”,但是如果说一点私人的感情都不带,这也是不客观的。
    先看看两人的出身: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史记·李将军列传》
    大将军卫青者,平阳人也。其父郑季,为吏,给事平阳侯家,与侯妾卫媪通,生青。青同母兄卫长子,而姊卫子夫自平阳公主家得幸天子,故冒姓为卫氏。字仲卿。长子更字长君。长君母号为卫媪。媪长女卫孺,次女少儿,次女即子夫。后子夫男弟步、广皆冒卫氏。
    青为侯家人,少时归其父,其父使牧羊。先母之子皆奴畜之,不以为兄弟数。青尝从入至甘泉居室,有一钳徒相青曰:“贵人也,官至封侯。”青笑曰:“人奴之生,得毋笞骂即足矣,安得封侯事乎!”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评:李广是将门出身,良家子弟,闻名军中。而卫青,身世低下,年少时候不过是一骑奴。论出身来说,卫青是大大的不如李广(魏晋南北朝时候尚且讲究门第,讲究出身,何况是在西汉时期。世人独见卫乃外戚,似乎是夺取功劳轻而易举,却没有看到卫青这样一个出身下层的人建功立业之不易)。征战沙场不是小孩子过家家,那是真刀真枪的场面,李广未得封侯,的确有点不够幸运,这无可否认。但对比着就说卫青是“由天幸”,那哪里有每次他都能走运的道理呢?没有才能的人,总能把别人的功绩看作是幸运或者是时势使然,把别人的功绩看作是轻而易举,却不敢直面别人的才干和努力。历代外戚众多,然多纨绔子弟,无能之辈。古语说:“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又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查而无徒”,有才能的为什么不能委以重任呢?历来多数的士大夫们实际上是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外的一个极端,即所用之人非是清流不可,实在有些迂腐。试问那些夸夸其谈的清流,又有几个能建立如外戚卫、霍那样的功勋呢?
    再看两人的领军:
    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韂,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刀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史记·李将军列传》
    而适值大将军军出塞千余里,见单于兵陈而待,于是大将军令武刚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匈奴亦纵可万骑。会日且入,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汉益纵左右翼绕单于。单于视汉兵多,而士马尚强,战而匈奴不利,薄莫,单于遂乘,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时已昏,汉、匈奴相纷挐,杀伤大当。汉军左校捕虏言单于未昏而去,汉军因发轻骑夜追之,大将军军因随其后。匈奴兵亦散走。迟明,行二百余里,不得单于,颇捕斩首虏万余级,遂至窴颜山赵信城,得匈奴积粟食军。军留一日而还,悉烧其城余粟以归。《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评:李广治军,爱士卒而松法度,治兵士甚宽,“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韂,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而程不识评论他“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卫青治军如何?史记中没有正面描写,然而通过漠北之战我们依稀可以看出端倪:“见单于兵陈而待,于是大将军令武刚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面对匈奴主力骑兵,卫青使战车结环为阵,抵御骑兵的冲击(这种战法对骑兵的冲击很有效果,刘裕北伐时对付南燕剽悍的骑兵也曾效法);当大漠中刮起狂风,“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时,卫青果断命令“纵左右翼绕单于”,张开左右两翼包抄单于主力,并一举将单于主力击垮。在发现“单于未昏而去”后,卫青即“汉军因发轻骑夜追之,大将军军因随其后”,尾随追击匈奴,以致匈奴部陷入混乱十余日,右谷蠡王甚至以为单于被杀而自立。与李广相比,卫青治军法度清晰,镇定从容,善于把握战机迂回包抄敌人,确是一位能指挥千军万马的大将军。而史记中对李广征战的描写,多是其自负勇力的英雄事迹,如骑射娴熟,孤身脱险,深夜射石之类,显然,李广称的上是一位善于冲锋陷阵的勇将,却不是那种能调度从容,指挥镇定的帅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