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讲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因为我是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儒家传统的,所以讲一下在儒家批评的立场上怎么看经济问题,它的原则是什么;第二方面是对讨论经济问题的视野做一点补充。 刚才童世骏讲到conservati ve,liberal ,social i st 这三个概念,可以说,这三个概念其实分别对应在文化、政治、经济的领域。我在想,从儒家传统来讲的话,有三个相关原则很重要,就是国家原则、精英原则和人民原则,国家原则是对应政治领域,精英原则是对应文化领域,人民原则是对应经济领域。这是我从一个新的儒家立场上来看这个问题的诠释。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老余在经济领域的立场是比较偏向于国家主义,所以他始终强调的是“国家强大了”。国家强大很重要,这没问题。我刚才讲儒家的这三个原则并不是绝对的,不是说在政治方面唯国家原则,也不是说在文化方面唯精英原则,也不是说在经济方面唯人民原则,只是相对来讲比较重视和强调的地方在哪里。 从一个研究儒家的学者立场来讲,对经济问题的看法、视角,如果从价值的角度来看,我觉得人民原则很重要。刚才这位同学在问,改革开放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如果从国家能力的角度来讲,当然是成功的,国家可以说是改革开放最大的受益者;但是如果从人民的视角来看,像苏力刚才讲人民的生活也好了,这也是事实,而对照所谓中国奇迹,人民的收入和享受的社会福利有没有奇迹般的增长?人民有没有充分地分享到改革开放的成果?所以我想,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讲,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当然我说话没有温铁军那么“圆滑”,我想我们不能不说,“国富民穷”这个词在我们今天不是没有意义。我第一次看到“国富民穷”这个词还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一份不必提及名字的文件中评价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使用的。从1970、1971年的状况来看,其实当时谈不上国富民穷,而是民穷,国也穷。但到了今天,我觉得确实是有“国富民穷”的问题。当然这个“民”是指总体上,因为确实有好些人很有钱,但是大多数的人口,包括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确实还没有充分享受到我们经济高速增长的实惠。 民本主义是儒家考虑问题,包括考虑经济问题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人民原则,在经济领域还是非常重要,我相信它在儒家思想中应排第一位。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讲,我最关心的,是如何从人民角度看经济问题。自然,人民要富足当然也有技术创新等等各方面的问题,但是我想重要的是,从前主要讲国富论,下一阶段的方向应该是民富论,就是说,我们需要有一个民富论的经济观作为指导思想。从人民原则来说,有些问题是很容易解答的,比如昨天甘阳讲的,有很多人不同意,若从人民原则来讲,什么是经济发展的目标?就是以前的一句老话,“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既然是日益增长的,所以你不可能钉死在一个地方。当然生态学家很担心增长,那是另外一个问题。 另一方面是从经济发展来看外交问题的反思。苏力刚才讲的一点我觉得很有道理,就是说,如果我们是一个独立的发展体,跟其他地方比较隔绝,那么每一个经济体都可以独立生存。过去总是讲“1976年10月我们的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为什么有这种发展的焦虑?因为有邻居,有比较。所以我把苏力刚才讲的概括为“邻居原理”,如果没有邻居的比较,如果没有在国际世界中的面对优势的压力,更不用说战争的你死我活,一个孤立的社会体系是可以自己独立发展的;但是在一个比较的环境之中,在残酷的压力下,当然就不一样了。所以,国际生存环境和外交决策是影响经济活动方向的重大的方面。 所以,如果一定要让我们作批评的话,我就是这两方面的想法,一个是怎么从人民原则来看经济发展的目标和经济问题,再一个就是怎么把一个经济体的发展放在世界格局之中、国家与国家间关系之中来看,比如说,到底我们的外交能为经济发展起多大作用?怎么考虑这个问题?我觉得都是可以进一步讨论的。 (本文为陈来先生不久前在第六届中国文化论坛上最后圆桌讨论上的发言,本刊发表时有删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