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水浒》的热播,已经是过去式了,但由此引出的经典改编话题,却不曾冷淡下去。就《新水浒》本身而言,赞叹者有之,批评者亦众,而在这电视剧之外,关于经典作品改编的尺度到底何在,则有更多的讨论。 重拍经典热,不始于今年,如今的《新水浒》,虽然热播,却未见得拔得头筹。继《三国》《红楼梦》《西游记》被重拍成电视连续剧,我国的四大名著,无一不被重拍热所染指。鲜花和板砖齐飞,自白与表白共舞,武林过招,自是难免的一番热闹。 或许是小说《水浒》看得过于熟悉,对电视剧《新水浒》,不敢说拍得和原著面目皆非,却也让人疑惑重重。 几位女人的强化,本来是好主意,因为《水浒》本来就是一部男人的小说,女人写得很弱,几乎都是符号式的人物。只是,《新水浒》以现代女性意识强化于那几位母大虫式的女人,总会让人觉得不是那么一回事,只是增添了一些油彩,脸部的过度化妆,倒让人恍惚,那几位女人变得越发似是而非。而为潘金莲翻案,是历来重拍之重头戏,《新水浒》并没有出太大的彩儿,走得依然是为爱情而献身的老路,反封建便是插在她发髻上一朵红花。 《新水浒》里对草莽英雄人物的重新解构,让这部重拍之剧走得更远。武松的倒下,莫名其妙失去了英雄本应有的聚光点,模糊了正义善恶是非道义的焦点,英雄变得没有了来由和来处。对水浒头领宋江的拔高,让人觉得已经不是《水浒》,而是姚雪垠先生《李自成》里农民起义的英雄。 创新从来不是重拍经典之敌,谁都不想走前车之老路。这里所说的创新,包括对艺术和制作的现代化技术的双重投入。但是,这些创新的出发点一定来自经典本身,而并非对经典的背离,甚至完全的解构和颠覆。因为那样做,完全可以另辟蹊径,创作属于你自己的新品种,却已经和经典背道而驰。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经典不属于个人,里面不仅包含整个民族对于历史不同于官修史书的认知,也包含对于集体记忆的积淀,和对于民族情感的寄托,其中爱恨情仇民间化的表达,使得我国四大名著已经成为了大众集体的创作。因此,面对这样经典的重拍,很能够考验编导演,也能够考验观众:是对于经典艺术和电视现代艺术相互结合、彼此关照的考验;也是对于民族的集体记忆与情感温故而知新的考验。 重拍经典时,保守主义也许比激进主义更需要;在与众相同之中拍出属于自己独有的那一份韵味,不见得比别出机杼的与众不同更容易。而坚持这样的艺术的保守主义,需要的是对艺术的真诚的坚守和洞见,而不是眼睛里瞥着过去的经典,心里想着近在咫尺的功利。 当今,残酷的现实就是这样令人沮丧。忠于原著的,没人看;玩花活儿的,颇有观众缘儿。这实在不是一个百鸟朝凤的时代,正是:香酥鸡坐凤凰位,百鸟争朝笑乱啼。请注意,这已经不是在说《新水浒》了。 肖复兴(北京 作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