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崇琛,是这次全省青少年国学道德经典诵读大赛的评委之一。作为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甘肃省古代文学会副会长,张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他非常支持青少年国学经典诵读,并认为“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青少年学习国学经典,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对于什么是国学,张崇琛说学术界会有各种不同的理解。他认为,国学就是以儒学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的核心是儒学,儒学的核心是经学。而所谓经学,最早是指《诗》《书》《易》《礼》《春秋》五部经书,到宋代又扩大为《十三经》,即《诗经》《尚书》《周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大学》《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两篇,宋代时由朱熹单独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这些就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除此而外,还有老子、庄子、荀子、管子、韩非子等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以及古典诗词、书法、中医、京剧等等,也可以纳入到“大国学”的范畴。 “其实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学’或‘国学代表人物’,比如英国的莎士比亚、德国的康德,伊斯兰国家的《古兰经》,也都是一种民族之魂。”张崇琛说,正是这种民族之魂,代表了一个民族的基本特质,从而使整个民族得以维系和发展。中国的国学实际上已存在几千年了,在孔子以前就有经学,到孔子时把经学变成儒学,经师变为儒师,从此经儒不分家。再到西汉董仲舒,又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此后儒学便长期影响中国思想界,成为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在多年的教学和研究中,张崇琛将国学的核心精神概括为天人合一、人际和谐,将国学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孝悌、仁义、诚信、礼仪。纵为孝,横为悌,孝悌做到了,家庭上下左右关系也就处理好了,家庭就和谐了。把孝悌推广到社会上去,就叫“仁”。“仁者爱人”,大家都做到仁了,社会也就和谐了。与仁相联系的是义,即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是讲人与物的关系,也是做人的根本。第三是诚信,这是法乎自然,如日、月、星是坦诚的,日食、月食也是人皆可见的,因此人只有像天体一样坦诚,才能取信于民,取信于万物。否则诚信缺失,谁的话都不信,这个社会就乱套了。第四是礼仪,这是外在的形式,是社会行为的规范,是前三者的外现。假如一个人做不到仁义,便用礼来规范他;礼还做不到,便只好用法、刑来强制了,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我们学国学,就是学做人。只有人做好了,社会才能和谐。 张崇琛同时强调说,国学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提倡青少年学习国学经典,就是学习国学中关于哲学的、思想的、文化的精华部分,能对人的教育和人类进步有意义的部分。 近年来,国学为什么会在全世界范围“热”起来?张崇琛认为,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很浓,积淀很深,虽在有些时候低迷,但在适当的时候会高扬起来,实际上从未间断过。二是在现实的社会状况下,一方面由于过分追求物质的东西,很多人出现了精神真空,人们渴望在传统文化中重新找回精神的寄托;另一方面是在全球化浪潮下,西方文化逐渐渗透中国,不少有识之士担心中国传统文化会削弱,从而提倡振兴国学,弘扬国学。三是国学可以抑制和解决世界范围内的一些“通病”,比如人际关系、国家关系的紧张以及生态失衡等。四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还是维护中华民族的基本品格和民族精神之所需。中华民族(包括世界华人)就是靠中华文化来维系的,如果我们“全盘西化”,下一代就会变成外黄、内白的所谓“香蕉人”。“这是关乎千秋万代的大事,应引起高度重视”,张教授如是说。 那么,如何搞好青少年的国学教育?张教授认为,要把国学贯穿到从幼儿、小学、中学再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使国学精神得以完整地传承、吸收和应用。学习内容可以由浅入深、由低到高、从诵读到理解。学习国学,还应联系孩子的品德教育,像小学生的行为守则一样,让他们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学会团结、学会谦让、学会彬彬有礼,从而塑造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这方面做好了,就会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完全可以促进学习。 张崇琛告诉记者,这次全省青少年国学道德经典诵读大赛基础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大赛总体办得很成功,是个良好的开端,为今后举办此类大赛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他希望全省青少年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今后能继续办下去,让国学的种子在陇原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严存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