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引发最大的争议是观众与媒体的不认同。在新浪网有上万参与的网友打分中,新版《红楼梦》在5分制中得到2.7分,也就是不及格。在这部电视剧播出之后,受众与创作者的对立与冲突非常尖锐,对于名著改编作品而言,不满意的意见肯定会有,但如此全面、强烈的不满还是罕见的,肯定也超出了创作者的意料。但是,观众的不满,媒体的批评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新版《红楼梦》的失败,在这一冲突中,受众、包括观众与媒体也有很多问题。 名著问题 在中国,最大的一种心态就是保护名著,神化名著。名著是玉女,或是神像,一动就伤着玉体或神明了。这种概念导致了一种保护、维护的保守心态。而真正的名著应该是世界性、开放性的。就拿莎士比亚戏剧而言,它的世界性影响力不是靠一种封闭式的保护获得的,恰恰是它的世界性、广泛性。莎士比亚的戏剧可以成为话剧、歌剧、芭蕾舞,也可以成为电影。对它的改编也是多种多样,轻松自然。就拿《哈姆雷特》而言,被改编成电影就有众多版本。大家熟悉的劳伦斯·奥立佛版本很精彩,但如果你看了梅尔·吉布森主演的《哈姆雷特》会有一种更兴奋的感受,因为,他有一种全新的表演方式。莎士比亚戏剧被改成各种电影类型片,有时尚的,有校园的,有黑帮的,甚至美国还可以把莎士比亚戏剧放到一部训练美国大兵的喜剧电影中。在中国,甚至有地方戏庐剧上演过《威尼斯商人》。在中国,名著在大众心目中太高高在上,动不动就用亵渎经典去指责改编者。在对待名著上应该有更理性,更宽容的态度,否则,名著不过就是死名著而已。 欣赏问题 在中国,另外一个不好的心态就是欣赏价值的单一。在对待名著改编这一问题,只能有一种态度。在中国,大众认为,对名著改编必须是要忠于原著的。事实上,从形式到内容都忠实于原著,只是名著改编的一种方式而非唯一方式。名著是可以进行各种各样改编的。比如,前卫形式的改编。比如,质疑批判的改编。比如,古今穿越式的改编。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可以,解构、反传统的也可以。就如同王家卫一样,金庸的小说,可以改成《东成西就》,也可以改成《东邪西毒》,最后,原小说中的最多人物关系只剩下了文化符号的作用。所以,名著改编不是照葫芦画瓢,不只是名著的附属品。改编名著也是要有破有立的,忠实不应是一种限制,忠实只是一种自我选择、自我认同的方式而已,不应用忠实原著限制或批判改编者。 在新版《红楼梦》与受众的对立中,受众的另一种心态也有一定问题,那就是太习惯于自我感受,只要自己不喜欢,就立即否定。而且,这种否定是一种非常快速、近乎“秒杀”式的批评,在这其中充满了主观、情绪性的表达。事实上,自我的不满意可能源自多种原因,也可能是自己的不习惯,一时接受不了,也可能是自己的欣赏水平、认识水平与作品有差异。在多元化的时代,观众更强调了在欣赏上的多元化,但却忽视了创作者在创作上也是多元化的,他们的个性、艺术追求也不会因大众的趣味不同就失去价值。在对待新版《红楼梦》的批评中,自我感受是第一位的,但是,在自我感受之外,还应有一种对艺术家的尊重与理解。应该想一想,是创作者太差,还是自己没有看懂或是自己没有理解;是创作者太雷,还是自己看东西太常规、太保守。如果将忠于自我意识与尊重理解创作相结合,恐怕,这种认识会更客观,更有利于进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