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茶文化 > 其它 >

杯杯香茗缘结两岸茶人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国国学网 --品茗轩 佚名 参加讨论

    “海峡情——两岸海上茶王争霸赛暨两岸茶叶品牌推介会”将在厦金海域正式拉开序幕。茶香余韵,海风徐徐,借由这个难得的机会,两岸茶人将济济一堂,共话“茶缘”。
    “丛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一首诗,道尽了天下茶人之心。在两岸海上茶王争霸赛开锣之即,本报记者采访了几位来自两岸的茶人,有茶商、茶艺师、茶专家……与茶结缘的故事虽然各不相同,但爱茶之心却都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日久弥深。
    台湾喝茶人黄文志:最近一直在喝“老茶”
    “茶很难懂。”来自台湾的黄文志说。他是厦门金壶春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从十几岁就开始喝茶,也开始学做茶,一颗茶心从台湾带到厦门,始终不改。
    他进入茶业这一行时,台湾处于经济起飞时期,茶叶也很抢手。在福建茶叶一年采摘4季,而台湾当时茶业利润高,茶商想方设法提高茶产量,通过茶园管理、季节调整等措施,一年可以采摘8至9季,连春节期间都在炒茶。
    1990年,公司创办人黄文聪投资120万人民币,在安溪大坪乡创办安溪郁泉茶叶有限公司,这是安溪县茶业的第一家台资企业,黄文志也在那时来到福建。开始公司的茶叶100%外销,1995年,成立了厦门金壶春茶业有限公司,业务也渐渐转向内销。
    黄文志喝一口茶,茶汤在舌齿间滚动,发出响亮的响声。有时间他就喝茶,在他的带动下,公司员工的茶瘾都蛮深的。30岁以前,他喝的是清香型的茶,现在,他爱喝烘焙很到位的“老茶”。黄文志说,“原来喝香气,现在喝滋味,如果二者兼具那当然最好。”
    打开一个个大铁桶,里面存放的都是黄文志收藏的已有十多年的老茶,泡一壶熏过桂花的陈年铁观音,大家啧啧赞叹,今年比去年更好喝了。一般铁观音是绿色的,而陈年铁观音乌黑油亮,相当耐泡,黄文志每隔一、二年就会把它烘焙一次。他说,台湾很流行“老茶”和普洱茶,今年厦门也开始流行了。
    黄文志自己也是专业评茶师,安溪南县还是北县的茶,他一品就知道。
    评茶师陈忠兴:评茶从基层学起
    1962年大专毕业他才22岁,分配到厦门茶叶进出口公司评茶,直到2001年退休。在厦门,像陈忠兴这样资历的评茶师还真不多。
    陈忠兴现在是厦门茗福贸易有限公司高级评茶师,他的评茶信条是:“对样评茶、好茶好价、次茶次价、按质论价。”陈忠兴一辈子都严格遵照这样的信条来评茶,他说,这是一个评茶师的职业道德。
    陈忠兴分配到公司后,他们下到茶叶的产区,和贫下中农同吃同住,打成一片,学习实践知识,做茶讲究天时地利人和,陈忠兴他们白天上山采茶,晚上做茶,第二天大家一起评茶,看看做得好不好,然后总结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虽然学校念了理论,但是也要在实践中学习,正是从茶叶采摘、加工的整个过程都学习过了,才得以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事。比如,铁观音和武夷岩茶端上来,外形不一样,那是因为做法不一样。陈忠兴说,“只有我们懂了,才能指导人家,不然评茶会被人家笑话。直到现在我也提倡评茶的人要从基层学起。”
    因为评茶是靠感官审评,主观性大,难免会有意见分歧的时候,同样的茶,如果我评一级,你评特级,争执不下,那就把茶叶封起来,寄到上级单位进行汇评。
    茶文化学者卢善庆:茶的背后是文化
    “茶的背后是文化。”厦门大学教授卢善庆如是说。卢善庆是本届茶王争霸赛茶艺师评选活动的评委,也是对茶文化颇有研究的一位学者。
    他认为,茶和文化的关系有三层:茶叶是一种文化载体,茶叶不纯粹是一种植物或者饮料,从丝绸之路到郑和下西洋,无不和茶叶有关;茶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唐之后,酒消茶兴,白居易等都是爱茶之人;茶有文化内涵,茶和那么多文化积淀、历史名人结合,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壶茶,怎么泡,怎么喝,都有很多故事。
    作为茶文化,又和旅游有密切的关系,每个地方喝的茶不同,茶文化也不同。我夫人是南安人,她从南安买了很多蜜饯,带回我的老家扬州,但是大家觉得太甜了,因为蜜饯要和酱香型的乌龙茶配,而扬州喝绿茶,茶配和闽南地区不同。各地对茶的要求和饮法都不同,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茶文化。我们去无锡澡堂,一进去,跑堂的就问你,要红茶还是绿茶,通过体验茶文化可以体会地方特色,增加当地旅游收入,留住游客。福建应当思考如何深层次挖掘茶文化,发展茶文化旅游路线,甚至到安溪、漳平的茶园旅游。
    常有人来送茶向我“行贿”。有客人来,我先泡一壶好茶,客人觉得茶好,那就带走!以茶会友,和大家分享,“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茶商高少欣:茶价折射生活水平
    做茶叶生意,厦门利安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少欣可是“老资格”了。早在1990年,他就开始和台商做茶业生意。用他的话说,“最早一批来厦门的台湾茶商,90%都会找到我们公司。”
    十多年时间,看着茶叶价格一路上扬,高少欣说,这要感谢天福茶庄的李瑞河。当时,最好的铁观音一斤才卖50元,李瑞河曾经在厦门向他买铁观音,出价一斤150元,放在中山路的店里卖600元,他当时觉得这样的价格不可思议,卖茶的小姐说,你要是还有这样的茶,我照样600元向你买。以前,安溪的茶没有这么清香,也是李瑞河的带动,开始流行清香型的铁观音,而且价格一斤卖到成千上万。
    高少欣打交道最多的是另外一家台资企业,提供的茶叶是为了做茶水饮料。通过第三地中转,1991年是高少欣的公司出口台湾最多的一年,有120个货柜,最多的一个月有20多个货柜。
    高少欣讲述的两岸茶价此长彼消的一段历史耐人寻味。他说,解放前,我们的铁观音和黄金一样,我的叔公卖茶叶到印尼,有50箱茶叶就是大财主,一斤铁观音要一二十块银元,而台湾的茶叶不值钱。后来,台湾经济发展,喝好茶的民众越来越多,低档次的茶园被淘汰,高山茶逐渐发展,从1970年至1995年,我们的茶叶很便宜,而台湾的茶叶又和黄金一样,一斤几千元。
    现在茶叶价格高了,说明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文/本报记者 王文静
    黑白红绿皆是茶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是中国对人类和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我国茶类丰富,从初制技术上可分绿茶、红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六大类。
    绿茶是我国产量最多的一类,为不发酵茶。绿茶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制成,其品质特点是绿汤绿叶。绿茶为我国产量最大的茶类,其代表有西湖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等。
    红茶在世界上产量最多,销路最广,为全发酵茶,其干茶色泽和冲泡的茶汤以红色为主调。红茶经萎调、揉捻( 切)、发酵等工序制成,根据加工方法的不同分为工夫红茶、小种红茶和红碎茶三类。红茶名品有祁门红茶、滇红工夫、湖红等。
    黄茶依原料芽叶的嫩度和大小可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类。其初制工序与绿茶基本相同,只是在干燥后增加一道″闷黄″工序,使茶香变化,滋味变醇。黄茶的名品有霍山黄大茶、北港毛尖、君山银针等。
    青茶又称乌龙茶, 其加工采用特殊的萎凋和做青的工艺,又应用绿茶的杀青工艺,是一种半发酵茶。乌龙茶的功效突出表现在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代表茶有安溪铁观音、冻顶乌龙茶、 武夷大红袍等。
    白茶是我国的特产,主要产于福建。白茶属轻发酵茶,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根据采用原料的不同,白茶分芽茶与叶茶两类。白茶的基本工艺过程分为萎凋、晒干或烘干。其代表茶为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等。
    黑茶主要供少数民族饮用,其基本工艺流程是杀青、揉捻、渥堆、干燥,原料一般较粗老,制造过程中往往堆积时间较长,因而叶色油黑。黑茶按其加工方法及形状不同分为散装黑茶和压制黑茶两类。其代表茶为六堡散茶,普洱茶,黑砖等。
    除了以上六大类,还有以基本茶类的原料经再加工而成的产品,称为再加工茶。它包括花茶、紧压茶、萃取茶、果味茶和药用保健茶等。(郑信托)
    早期的锡制茶叶罐 (白桦 摄)
    掌故
    厦门的老茶店·老茶人·老茶壶
    60多岁的老厦门人大野(笔名)一辈子离不开茶,虽然朋友们都认为他算得上“茶仙”级的人物,但他总是谦虚地否认。不过,大野很愿意把他一肚子有关上世纪五十年代喝茶人的记忆讲给大家听。
    美仁宫的老茶店
    以前,厦门喝茶的都是有点年龄的人,长得瘦瘦的,牙齿黑黑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厦禾路还是窄窄的小路,文灶旁边的塔厝就相当于市区的边缘,一条田埂(就是现在的文塔路)成为市区和郊区的分界线。
    在厦禾路和袁厝的三岔路口,也就是现在的团结大厦附近,有一家老茶店,从店里熏得发黑的木板可以看出茶店年代的久远,老板是龙岩人,50多岁年纪,不管是来送菜的,还是收农肥的,都习惯性地在这里歇歇脚,久而久之,来这里喝茶的人特别多。他们早晨不吃饭,而是到茶馆泡茶。
    茶店生意不错,店里人总是密密麻麻的,茶香缭绕,喝茶的人习惯把一只脚跷到板凳上,另一只脚低垂着。喝茶人一叫“龙岩的——”,店主就提着一个长嘴、有弯把手的水壶来沏茶,还非常客气地说,请慢用。泡茶用的是朱泥小壶,泡的茶叶也多,茶杯粗糙一些。
    茶店光线暗、门槛高,进去都是正方形的桌子,一桌可坐三四人,彼此本来也不认识,常来喝茶,混得面熟了,见面笑笑,就算打过招呼,农民喝了茶就走,因为各有各的活,时间赶,一般也没人高谈阔论。而渔民要看潮水,有时一坐下来就是很长时间,边泡茶边闲聊,他们皮肤晒得黝黑,穿着黄泥色的衣服。算钱的办法很奇特,因为每桌喝茶的人相对固定,所以今天我结账,明天你埋单,吃不完的茶点就带回家。
    泥水工的老茶壶
    那时候,大野家的隔壁住着一位泥水工,别看做的是粗活,喝茶的工具却比现在的还地道。泥水工家用来放茶壶的八角碗浅浅的,手掌大小,外面画着一只红色的公鸡和两三笔天蓝色的兰花,颇有几份雅趣。
    八角碗和茶壶都不知道用了多久,茶壶里的茶垢结成一粒粒的,每次泡茶装的茶叶又多,冲两次才有一小杯,别人喝下去会“茶醉”。
    有一天,泥水工的女儿读书回来帮忙做家务,觉得老爸的茶壶和碗茶垢太多,就用稻草蘸着草木灰,把八角碗上的茶垢洗得干干净净。泥水工回来,气得说不出话来,想揍女儿一顿,又下不了手,只好紧握拳头,捏得指关节都格格响。大野说,我小时候不知道他为什么那么生气,现在想起来,因为八角碗上有泥水工喝茶的资历,这种资历是靠时间日积月累形成的,所以泥水工非常珍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