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民族 >

普米传统文化传习小组的坎坷传承路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国新闻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图为普米传统文化传习小组在弹奏羊头琴。 李晓琳 摄
    中新网怒江5月30日电 (李晓琳 陈静)“从最初家人的不理解、村民的嘲笑,到现在逐渐获得社会的认可,十多年的坚持源于对普米族文化的热爱和信仰。”2002年,18岁的李长秀因有着一副好嗓音被音乐人陈哲发现,与县里的其他三人组成了普米传统文化传习小组,自此,李长秀的人生便与这“命运坎坷”的传习小组紧紧联系在一起。
    近日,七彩云南全国媒体走进怒江采风活动小组来到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传习小组里的“元老”李长秀与7名身着普米族传统服饰的成员接连表演了普米族传统乐器羊头琴、口弦及多首美妙的歌舞。“不累,有展示普米族文化的机会我们要好好珍惜。”虽已气喘吁吁,但传习小组的成员们仍然不愿停下来。
    普米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云南省怒江州的兰坪县、丽江市的宁蒗县、玉龙县和迪庆州的维西县是普米族的主要聚居地。因没有流传下本民族文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都靠民歌、舞蹈、手艺和祭祀仪式等来传递,歌舞就是他们的历史。
    2002年,中国著名音乐人陈哲在一次采风计划中来到兰坪,被普米族文化和音乐深深吸引,并下决心要将普米族文化带出大山。同年10月,普米传统文化传习小组成立了,李长秀便是这四人小组的其中一员。原以为传习小组将走出大山一鸣惊人,但李长秀却说,“没几个月就解散了”,原因是“当生存问题都没有解决时,研究文化和音乐是不现实且不被理解的。”
    首个传习小组的“夭折”没有让陈哲放弃,2003年,得到县政府的政策支持后成立了第二个传习小组,成员进入县里的学校进行集中学习4个月,并请来老人教大家歌舞乐器。之后,在陈哲的带领下,传习小组终于走出大山,将他们的歌声带到云南之外。然而,走出去的路没有想象中顺利和平坦。“表演太过原生态,不懂舞台艺术,我们甚至不太会说汉语。”李长秀说。
    15年来,传习小组经历了多次解散与重组,有的人来了又走、走了又来。说起这十多年的艰难仿佛只是寥寥几句,但其中艰辛只有他们才能体会。2004年,“普米传统文化传习小组”项目进入了文化部第二批29个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试点名单。不断调整和创作新节目后,传习小组的表演在保留文化精粹的同时更具舞台性和艺术性,如今,他们已多次登上了央视甚至是国际舞台。
    目前,传习小组有18名固定成员,但资金短缺、人员不稳定、年轻人不愿学习等问题依然存在。
    “尽管现在我们依然面临很多困境,但好在我们有了一颗坚定的心。”加入传习小组7年的和九贵说,从最初只是对本民族文化的喜欢热爱,到现在已经变成一种使命和责任,看到了自己民族文化存在的价值,大家也愿意为之付出努力。
    “在学习口弦时大家常常磨得一口血泡,乐器的制作也是耗时且枯燥的。”2006年至2010年之间,传习小组一直是保持半年在村里跟老人学习,半年在外活动筹款的状态。“比学习更难的就是写项目筹款了,我们文化层次不高,常常折磨我们睡不好觉。”和九贵说完便笑了起来。
    比起过程中的困难,成员们更在意每次获得的成就感和尊严感。“我们很自豪可以将普米族文化带到世界各地。”和九贵说,这对他们来说,是实现了民族文化传承的尊严。因为在多次表演与比赛中,小组成员看到了与其他少数民族在文化传承上的差距,大家暗下决心一定不能让自己民族的文化消失。
    值得欣慰的是,随着近年来政府及社会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视,传习小组们的成员逐渐得到了外界与家人的认可。
    曾经因为学习和传承普米文化四处奔波而担心找不到对象的李长秀如今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或许我的热爱也感染了我的孩子,他们会主动提出说想听听口弦,但愿孩子们将来也能承担起传承的责任。”李长秀笑着说,希望通过时间的沉淀、心灵的感悟,传习小组能将饱含深情的普米族歌声唱到每个人的心里……(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