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寻找地戏遗珍(1)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国国家地理 佚名 参加讨论
在数百年的传承中,脸子的制作渐成一定模式,如武将头盔与脸部之比为“各一半”;眉毛的刻画是“女将一根线,少将一枝箭,武将烈如焰”;嘴的开法有“天包地”和“地包天”之说,前者给人一种剽悍的感觉,后者给人的印象是刚直和威严。 
    安顺地戏是一种保留在民间的传统傩戏,14世纪晚期始由朱元璋调北征南的军队和移民带到贵州。目前在安顺地区和附近的农村还保留着这种古老的面具戏剧三百多堂(一个剧目称一堂),同时也保留下许多古老的面具。二十多年来,为研究地戏,作者几乎跑遍了安顺所有的村寨。这一辗转流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散落干民间或者即将流落海外的原生态地戏面具,带给人们的是喜悦、震惊和惆怅。
    柴火堆里捡来的宝贝 
    由于诸多的原因,“文革”之后要找到从前的老脸子(当地人俗称地戏面具为“脸子”)已相当困难。但我知道,农民们对祖上遗留下来的老脸子是相当看重的。他们在“文革”期间曾经冒险保留下了部分老脸子,这部分面具大都是地戏面具中的精华,找到它们,对于研究安顺地戏的历史格局和风格特征,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当他们对你还没有建立完全信任的时候,要想从他们嘴里要听到有关地戏面具的蛛丝马迹,是不太可能的。因此,我只能采侧面调查的方法,在向民间艺人采访的时候,不经意间的询问一些有关老脸子的消息。
    有一天,我在水桥雕刻艺人官文铎的家中作客,我们都是多年的老朋友了,在交谈过地戏的表演,分布和流传之后,又谈到地戏的唱本和面具。末了,我问起他在走村串寨雕刻面具的时候,是否见到过那些孒遗的老脸子。官文铎想了片刻,说曾经见到过几面。我问是在哪里见到的?他说是在龙青接着,他较为详细地讲述了见到这儿面老脸子的过程。
    原来是在“文革”期间,龙青地戏队的戏龙们为了保住祖上留传下来的老脸子,就把这批老脸子埋在了地下。虽然周围放上了糠壳,但由于时间过长,等到“文革”过去之后再从地里把面具挖出来,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损坏,有的甚至完全腐烂了,只好被丢掉。但其中有一面还剩下一半没有完全毁坏,官文铎拿回来准备作干柴烧火。
    我一听赶紧问:“烧掉了吗?”官文铎说:“还没有。”我问:“现在在哪里?”官文铎指着灶房门外的柴火堆说:“去翻翻吧。”我和他把柴火堆翻了个底朝天,终于在最底下找到了这个已经只剩上半部分的面具。虽然残缺不全,但人物的造型大体还看得清楚,面部的色彩也依稀可辨。我抑制住心里的激动,问官文铎要多少钱才肯卖给我。不料他却说:“已经烂了的,卖什么,你要你拿去。”
    我如获至宝,把这面脸子拿回家,仔细清洁干净,神采渐渐地显现出来。这是一个红脸面具,武将,两眼圆睁,眼球暴凸,威严而有神采。后来,我进一步了解到,龙青表演的地戏剧目是《岳飞传》,这个面具在这堂戏里作粘德律。龙青的老脸子是清代著名面具雕刻艺人齐二雕刻的,齐二是安顺地戏面具雕刻艺人中的佼佼者,能在柴火堆上捡回这位著名民间艺人的作品,真是万幸。我把这面脸子用棉纸一层层地包好,仔仔细细地收藏起来,生怕它再有任何闪失。
    黄炳荣留下的精品力作 
    在地戏研究的田野考察初期,我认识了几位当时还健在的民间面具雕刻老艺人,如周官屯的胡少南、胡济先,双堡的罗志慧,下苑的吴华明、吴杰明和旧州的黄炳荣等,其中最有影响的要算黄炳荣。说起与黄炳荣师傅的初次见面,至今让人难以忘怀。
    那天当我来到旧州街上,打听黄炳荣住在哪里的时候,一位老乡对我说:“你是找雕脸子的黄师傅么?他家昨天被大火烧了。”
    我心里“咯噔”一下,脚步难以迈出,但转念一想,既然大老远来了,就去看看吧。我寻踪找到黄炳荣的家,看到火灾后的现场一片狼藉。
    我鼓起勇气喊了一声:“黄师傅在家吗?”
    “哎,我在。”从楼上一个没有烧毁的角落里探出一个头来,我看到他花白的鬓发下是一脸的愁容。他以凄楚的声调问我:“你找我有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